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的分型、术式选择及合并伤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该院1995~2005年收治的53例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手术后患者的资料。其中,男32例,女21例。按Fraser等的分型,Ⅰ型骨折19例,Ⅱ型骨折34例,其中Ⅱa型17例,Ⅱb型11例,Ⅱc型6例。53例均经开放复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早手术固定骨折。结果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54个月,平均24个月。采用KaRtr?m和okmd的标准评定,优37例,良9例,中和差7例,优良率为86、8%。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并合理选择术式有利于提高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的疗效,合并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DHS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后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方法]2007年6月~2009年9月,收集本院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方法治疗6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29例、女33例。平均73.1岁。术后对病人随访3个月。并对患者术后1 d健侧股骨近端5个分区和术后3个月患侧股骨近端5个分区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反映股骨近端皮质区骨密度的4区(外侧粗隆下)骨密度术后1 d为1.64±0.15,术后3个月为1.51±0.12,较术后1 d有显著下降(P<0.01);5区(螺钉下)骨密度在术后1 d为1.49±0.22,术后3个月为1.31±0.07,较术后1 d有显著下降(P<0.01)。而反应股骨近端松质骨密度的1、2、3区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钢板和螺钉的应力遮挡可能是术后股骨近端骨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术后早期适时适量的负重训练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助于患者骨密度和骨强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44.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
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周行X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周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周较第6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45.
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57例,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Ⅰ型6例,Ⅱ型19例,Ⅲ型7例,Ⅳ型13例,Ⅴ型8例,Ⅵ型4例。均切开复住、钢板内固定,骨缺损者植骨。结果5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3—64个月(平均23个月)。膝关节功能按Hohl评分法评定,结果优37例、良13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达87.7%。结论手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保护好骨折段的生物学环境、充分植骨、可靠的内固定及有效的关节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6.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
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周行X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周利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周较第6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