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建立动物模型和机理研究两方面对中药复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近年文献作了回顾分析,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朱良春病证结合思想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朱良春病证结合思想。认为其具体体现为:谨守病机,分期论治;精研专病,创制专方;辨西医病,融中医理;辨证论治,专病专药;见薇知著,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3.
对肝气,肝火,肝风的基本概念,联系,演变和辨证论治等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三者区别在于;肝气发病与情志密切相关而未见明显热象;肝火是出现明显热像和冲逆之症,但尚未致虚;肝风分虚,实两端,雅热炽盛引动肝风为实,阴虚血耗,阳亢化风为上实下虚,其中邪多虚少为肝阳,邪少虚多为肝风。  相似文献   
14.
中医脏腑解剖学属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剖在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肯定 ,认为它是影响脏腑理论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那么 ,如何理解中医脏腑的解剖属性 ?为了对此作出明确解答 ,我们对心、肺、肝三脏从解剖、生理、病证角度加以研讨 ,对参与和影响中医脏腑理论形成的解剖因素作了深入剖析。1 脏腑命名中解剖属性的体现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了心、肺、肝等脏腑名称的记载。“心”最早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 ,有人认为其字形不仅表现出解剖器官心脏的外形 ,而且表现出内部的结构 ,心房与心室在字形上明确可见[1] 。肝、肺从文字学角度来看 ,为…  相似文献   
15.
16.
喻昌的《医门法律》,在辨证论治方面有诸多创见如对中寒阴证、中风、痉病、湿热证、中暑、燥病等各病证辨证论治,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药物滥用是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将滥用麻醉药品等称为"吸毒",是形成药物依赖性的主要原因。药物依赖性包括生理依赖和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病 ,自古就有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两种方法 ,其中辨病论治更为原始。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最早表现为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 ,远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 ,就有以部位命病名的描述 ,如疾首、疾目、疾腹、龋等。《山海经》记载疾病 38种 ,其中以专用病名命名者 ,有疸、瘿、瘤、痔、疥、瘅、疟等 2 3种。《五十二病方》中载有马不痫、羊不痫、癫疾、蛊、骨疽等 5 2种疾病名 ,书中尚无证候记载 ,用药味简量粗 ,剂型单调 ,处于依经验用药治病阶段。只有当中医对辨病与辨证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理论 ,并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病证结合论治才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19.
独活药材显微鉴定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俊  冯奕斌  童瑶  叶敏玲  文英强 《中药材》2008,31(12):1796-1802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鉴定中药独活并作为该药材标准化的基础,我们对其详细的形态和显微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方法:从独活的道地产区收集药材样本,并采用传统的生药学鉴定手段对其形态和显微特征进行研究并与文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了一种明显的但一直被忽视的粉末新特征,即具有交错纹理的纺锤形薄壁细胞,可作为一个重要的鉴定独活药材的显微特征。此外,本文对其形态及其它显微特征及文献的异同分别进行了描述和探讨。结论:这些结果为完善独活的药材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在理科基地建设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中医基础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成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理相互渗透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