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4篇 |
内科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7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1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202.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深远影响。介绍了因瘀致郁理论渊源,因瘀致郁病机内涵主要包括两点:脑络瘀阻,神机失用;心神失养,郁证乃生。并对因瘀致郁与卒中后抑郁的现代生物学机制进行探讨,认为卒中后抑郁病理机制与低脑血流量、血小板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伤、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从形神共治的角度提出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以活血解郁为主,不仅要对卒中本身进行治疗,还要重视因病而导致的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相似文献
203.
204.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和血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随机法分为A组与B组各110例,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A组)与传统针法(B组)进行对照观察,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血糖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血脂、血糖指标均有下降,A组与B组比较改善更显著(P〈0.O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患心并的肌张力和恢复神经功能,在下调血脂、血糖方面亦优于传统针法组。 相似文献
205.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研究组)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足下垂内翻程度、Fugl-Meyer及FIM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d后,2组改良的Ashworth、下肢FMA及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CSI评分、足下垂及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6.
目的探讨大数据时代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实施的策略与时效性。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大数据的时代要求、更新教与学新理念、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思路,并从理论上予以论证。结果在认知观念上,充分肯定医学研究生培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则以素质为本位,积极推行以知识重心及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应为其建立一种适合快速成长的学习环境。结论我们所倡导的这些教育学新思路,很适合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与训练,有利于加快培养医学领域的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207.
目的 观察过敏原阻隔剂联合舌下免疫治疗(SLIT)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至我科门诊就诊的AR患者200例,其中100例随机单盲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每组50例。剩余100例患者分为单纯SLIT组52例,单纯阻隔剂治疗组48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常规SLIT方案,每日使用过敏原阻隔剂。安慰剂对照组采用常规SLIT方案,鼻喷生理性海盐水。单纯SLIT组及单纯阻隔剂治疗组方案依据临床指南操作。对每例患者行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评估和鼻喷剂使用不适感数据统计并分析。结果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4例(8%)出现鼻喷剂使用不适感,相比对照组的2例(4%)和单纯阻隔剂治疗组的3例(6.25%),不适感出现率的差异不明显。Ⅰ级不良反应指标中,试验组2例(4%)、单纯SLIT组5例(9.62%)、对照组4例(8%),试验组低于另外2组(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症状VAS基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鼻痒、鼻塞、喷嚏VAS评分低于其他各组(P<0.05),但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流涕VAS评分才低于其他各组(P<0.05);治疗1年后试验组各项症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过敏原阻隔剂能通过降低过敏原接触率起到治疗AR的作用,联合SLIT更能提高SLIT有效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8.
目的:探讨《西方子明堂灸经》中关于胃脘病的灸治特点。方法:整理《西方子明堂灸经》所记载胃脘病相关腧穴及其所主胃脘病证、灸量,运用统计和可视化方法,探究数据下隐藏的规律。结果:书中共77穴主治胃脘病证,均为十四经腧穴,十二正经腧穴70个,奇经腧穴7个,分布最多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经。膀胱经穴主治的胃脘病证较广,而肝经腧穴治疗噫气病证针对性较强。膀胱经、脾经、胃经、肝经、任脉、胆经有较多经穴适合于灸治胃脘病,其中膀胱经、胃经、肝经、任脉大多数腧穴宜重灸。特定穴涉及面广,灸量多为3壮。结论:《西方子明堂灸经》治疗胃脘病相关腧穴涉及十四经,广泛运用艾灸疗法,同一腧穴灸量可不同,热病、热穴在控制灸量的前提下可灸。 相似文献
209.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选用患侧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鹤顶、阿是穴,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天灸治疗,隔10d1次,共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两组均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89.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86.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WOMAC量表各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6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和天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均有疗效,但温针灸近期疗效更明显,且更安全,两者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