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47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01.
家族性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大结节样增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家族性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大结节样增生症(AIM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一家系3例家族性AIMAH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讨论。结果3例患者为同一家系,例1为先证者。3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9.3岁,平均病程为6.7年。例1、2皮质醇节律紊乱,ACTH均受抑制,所有ACTH值均<2.2pmol/L。例1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LDDST)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HDDST)均不被抑制。例2LDDST不被抑制。例3基础ACTH、皮质醇值及节律均正常,LDDST及HDDST均被抑制。3例患者肾上腺B超均发现双侧多发低回声结节,CT均发现双侧肾上腺大结节样增生。3例垂体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结论AIMA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家族性AIMAH患者的存在表明其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性AIMAH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散发性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别,考虑可能存在更多亚临床型患者。  相似文献   
102.
103.
病历摘要 患者女,39岁,2004年7月无明显诱因发现颈部增粗伴有颈痛、发热,体温37.0~37.9℃,在当地医院查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4.05 pmol/L[免疫化学发光法(ICMA)2.3~6.3pmol/L;括号内为参考值,下同],游离甲状腺素(FT4)57.5 pmol/L(ICMA,10.3~24.4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0.05 mU/L(ICMA,0.4~4.0mU/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9.4%(Elisa,<20%),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11.3%(Elisa,<20%),白细胞2.8×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61 mm/1 h,甲状腺超声示多发性密度不均影,甲状腺显像示摄锝功能低下,甲状腺不显影,甲状腺摄碘率低下,2 h 0.1%,4 h 0.3%,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体温正常,改泼尼松口服治疗1个月,疼痛缓解,但体重增加10 kg,停药1个月后再次出现颈部疼痛伴低热,服用泼尼松后症状减轻,但甲状腺肿大无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104.
睾丸各种细胞体外培养已成为研究睾丸功能活动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大量报道。但单一细胞培养不足以反映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的整体功能变化,而皋丸组织体外培养则更接近睾丸生理状态,国外在这方面的文献寥寥无几,国内则尚来见类似研究报告。我们用4例取自人体的睾丸组织进行了为期2周的培养观察,并对其分泌的睾酮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是一类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高血压药物,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提高组织血流灌注、增强葡萄糖向外周胰岛素敏感组织的转运和摄取、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抑制脂肪组织炎性反应、减轻游离脂肪酸毒性作用、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拮抗氧化应激反应和调节基因表达.因而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6.
8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单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组、间隔3日双剂hCG注射组及连续多剂hCG注射组。每只大鼠每天注射的hCG剂量为100IU,分别在1、3、5、7、10天分批处死动物,用放射配体分析法测定睾丸组织中125I-hCG结合位点。结果hCG注射后24小时LH/hCG的结合位点较对照组降低了99.38%,单剂组的hCG结合率10天恢复至正常水平;双剂组再次注射后第10天恢复至84.4%,而连续多剂组一直处于低水平(0.7%~1.4%)。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克隆的胰岛β细胞NIT-1细胞株胰岛素分泌、细胞生存率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Hcy作用于NIT-1细胞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Hcy作用不同时间后对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用溴化(4,5二甲基2噻唑基)2,5二苯基四氮唑分析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仪磷脂结合蛋白V/PI双染色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不同浓度的Hcy作用不同时间对NIT-1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50 μmol/L的Hcy作用24 h以及100 μmol/L的Hcy作用12 h后,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量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下降了17.1%和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00 μmol/L的Hcy作用12、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降至95%、8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0 μmol/L的Hcy作用48、72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降至91%、8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当100 μmol/L Hcy作用24 h,NIT-1细胞凋亡率为7.2%(P<0.01);250 μmol/L的Hcy作用12 h,NIT-1细胞凋亡率为12.9%(P<0.05).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随着Hcy浓度增加,凋亡NIT-1细胞的DNA电泳条带呈现为明显的梯形条带.结论 Hcy对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Hcy对细胞的生存率具有抑制作用,且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方式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8.
窦京涛 《药品评价》2008,5(6):280-280
发胖即体重增加,是胰岛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既与胰岛素作用机理有关,又与胰岛素使用的剂量、剂型及使用方法等多种因素有关。胰岛素是促进合成的多肽类激素,在纠正糖尿病患者糖、蛋白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的同时也促进其合成致使体重增加。在临床工作中常常见到胰岛素用量越大者、每日注射3次以上或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者发生肥胖的几率越大,这与应用胰岛素后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9.
探讨脂肪酸对人卵巢颗粒细胞生长的影响。不同剂量的游离脂肪酸处理颗粒细胞1-3天,用台盼蓝排除法对活细胞进行计数。用染色体DNA断裂和细胞形态学改变确定细胞凋亡。检测脂肪酸代谢产物酰基辅酶A是否直接引起细胞凋亡。测定与细胞凋亡相关的Bcl-2和Bax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通过其代谢产物酰基辅酶A呈剂量依赖性的引起颗粒细胞凋亡,并导致Bcl-2水平下降和Bax水平升高。说明饱和脂肪酸对卵巢颗粒细胞有直接致凋亡作用。提示,女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患者出现的性功能障碍可能与饱和脂肪酸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0.
1 临床病例男性患者,62 岁,因发现血压高、左肾上腺占位 3 年于 2000 年 9 月 20日入院.患者 1997 年体检时测血压高达 24 0/12 0 kPa,稍有头晕,诊断"高血压病",口服降压药后血压能降至 20 0/10 0 kPa,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示左侧肾上腺占位,未治疗.后因血压反复阵发性升高而来我院,行肾上腺CT扫描提示左侧肾上腺区可见一 5 7 cm × 4 4 cm 的类圆形软组织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查体:血压 20 0/12 0 kPa,体型中等,无特异性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钾 3 8 mmol/L,血钙 2 30 mmol/L;血醛固酮:卧位 219 8 pmol/L,立位 725 0 pmol/L;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卧位 40 ng/L,立位 73 2 ng/L;血浆肾素活性:卧位 1 17 μg/(L@h),立位 3 33 μg/(L@h);血浆ACTH 0 点3 3 pmol/ L(正常值 0~10 2 pmol/L), 8 点:8 2 pmol/L(正常值 5 5~15 0 pmol/L);血皮质醇 0 点 91 5 nmol/L(正常值 0~165 7 nmol/L),8 点 594 5 nmol/L(正常值 198 7~797 5 nmol/L).3 次 24 h 尿儿茶酚胺(CA)、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均正常.诊断:①左肾上腺无功能瘤;②高血压病.于 2000 年 10 月 19 日在全麻下拟行左肾上腺腺瘤摘除术,术中在左肾上腺区未发现肿瘤,肾上腺正常,于脾脏内侧,主动脉左侧发现一肿物,大小 5 cm × 4 cm × 4 cm,触之搏动明显,考虑为脾动脉瘤,行脾动脉结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