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1篇 |
基础医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47篇 |
内科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11篇 |
综合类 | 51篇 |
预防医学 | 17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菌耐异烟肼相关基因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建立耐异烟肼(isoniazid,INH)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lasis,MTB)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 PCR,multi-PCR)检测系统,在一次扩增中快速,特异地同时检出aphC启动子,inhA和kagG基因,用于快速初步诊断结核分枝杆菌对INH的耐药性.方法:根据结核分枝杆菌的aphC启动子,inhA和kagG序列,分别设计出3对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采用multi—PCR技术,同时检出对结核分枝杆菌耐INH起作用的3个基因.结果:应用multi—PCR反应体系,对引物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引物之间不会因相互干扰而出现假阳性结果;multi—PCR扩增的预期结果为:单基因引物出现一条特异性扩增区带,多重基因引物出现2或3条特异性扩增区带,经实验达到预期的扩增结果;对H37Rv标准株、INH敏感株及INH耐药株分别采用常规PCR和multi—PCR进行同时扩增,结果两种扩增方法均能扩增出预期的目的片段,符合率达100%.结论:multi—PCR能有效地为多基因耐药的临床病原体的诊断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手段,更能提高检验效率。 相似文献
33.
人羧肽酶A1活性中心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克隆人羧肽酶A1(carboxyrpeptidase A1,CPA1)活性中心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诱导表达。方法: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正常胰腺组织中CPA1活性中心基因,克隆入载体pGEM-Teasyr,测序分析.将该目的基因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GEX-4T-1,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结果:获得了人CPA1活性中心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表达的蛋白以SDS-PAGE分析,在Mr约46000处出现一条新生蛋白带,经凝胶薄层扫描检测,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2.1%。结论:成功克隆人CPA1活性中心基因并得到了其原核表达产物,为获得分子量小而具有相似活性的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PCR-SSCP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以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oly 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infoml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PCR-SSCP方法检测58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katG,rpoB,rpsL基因突变并与常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常规药敏试验检测,58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共有41株耐药,其中,耐异烟肼(INH)为35株,高耐药株27株;耐利福平(RFP)为31株,高耐药株24株;耐链霉素(SM)有31株,高耐药株26株。同时耐3种药物的有21株(51.2%),耐2种药物的14株(34.1%),单耐药株6株(14.6%).PCR-SSCP方法对58株临床分离株katG,rpoB,rpsL基因突变的检测率为40%(23/58),45%(26/58),38%(22/58),其中检出3个基因同时突变的有13株(32%),2种基因突变的12株(29%),1种基因突变的有10株(23.8%).常规药敏试验与PCR-SSCP法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同时耐3种药物的符合率为61.9%(13/21),检出耐2种药物的符合率为85.70k,(12/14),检出耐1种药物的符合率为50%(3/6).高耐药株中突变率为80.5%(62/77),低耐药株中突变率为60%(12/20).结论:PCR-SS-CP方法对耐2种以上药物的结核杆菌检出率较高,且耐药基因突变率随着耐药浓度增高而增高。将PCR-SSCP法与药敏试验联合应用可互相弥补,已成为临床指导用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建立C57BL/6小鼠EAE模型,通过5级临床症状评分观察黄芪对EAE小鼠的治疗作用;HE染色观察黄芪对EAE小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CCK-8法检测脾脏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多肽MOG35-55特异性T细胞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脾脏MOG35-55特异性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TNF—α、IL-17、IL-4的水平。结果:黄芪能够有效抑制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反应,抑制MOG35-55特异性T细胞增殖及IFN-γ、TNF-α、IL-17的分泌,促进IL-4的分泌。结论:黄芪能够有效抑制中枢神系统的自身免疫反应,这种作用与其抑制MOG35-55特异性T细胞增殖,减少Th1、Th17型细胞因子分泌,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相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获得稳定表达卡波氏肉瘤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K1蛋白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探究K1蛋白对HUVE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从本实验室已构建好的含KSHV K1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K1中扩增出K1基因,克隆入慢病毒载体pHAGE-CMV-MCS-IZs-Green中构建重组质粒pHAGE-K1?利用脂质体将pHAGE-K1与包装质粒psPAX2和包膜质粒pMD2.G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培养上清经0.45 μm滤膜过滤即获得慢病毒悬液?病毒感染HUVECs,Western blot检测K1蛋白的表达?通过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流式分选?Western blot验证获得稳定表达K1蛋白的HUVECs?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K1蛋白对HUVE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核酸序列测定证实,克隆的K1基因全长906 bp,与GenBank中登记的K1基因100%同源?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含K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的HUVECs在约46 000处可观察到一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的K1蛋白大小一致?流式分选获得稳定表达K1蛋白的HUVECs,其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 < 0.01),细胞迁移能力亦明显增加(P < 0.05)?结论:成功包装了含KSHV K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KSHV K1蛋白能够促进HUVECs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后外侧切口双钢板治疗胫骨外侧平台伴后外侧髁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采用后外侧切口双钢板治疗9例胫骨外侧平台伴后外侧髁骨折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1.70岁,交通事故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重物砸伤1例,均为胫骨外侧平台伴后外侧髁骨折。术后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和放射学评分法评估疗效,并观察神经损伤、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19个月(平均12.11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标准:优5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88.90%。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术后无神经损伤、皮肤坏死及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折不愈合及骨折再移位,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结论胫骨外侧平台伴后外侧髁劈裂塌陷骨折时,采用后外侧切口双钢板治疗,于直视下进行复位及固定,便于操作,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8.
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规律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方法:HMGB1的剂量效应组分别用含有0、0.1mg/L、1.0mg/L、10mg/L、20mg/L、50mg/L HMGB1的培养液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共培养10h,分别收取HMGB1刺激孔及对照孔细胞和培养液上清,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其上清中的TNF-α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HMGB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人HMGB1的时间效应组以含有20mg/L HMG1的培养液、阳性对照组以含有100mg/L脂多糖(LPS)的培养液、阴性对照组以不含HMGBl的培养液分别培养EVC-304细胞0、2、4、6、8、10、12和24h,同上留取离心后的培养液上清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其上清中的TNF-α含量。结果:将HMGB1加入到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能明显刺激其TNF-α的分泌。在0.1~50mg/L范围内,HMGB1诱导EVC-304的TNF-α分泌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HMGB1组EVC-304的TNF-α分泌在0~24h间呈时间依赖性关系;50mg/L HMGB1能明显诱导EVC-304细胞凋亡。结论:人HMGB1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TNF-α的分泌与凋亡,证实HMGB1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9.
40.
肱骨骨折占人体总骨折的10.02%[1],接骨板和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肱骨骨折的主要方法[2]。医生通过术前 X 线片可以确定骨折类型,但由于骨折移位、成角不能根据术前患侧肱骨 X 线片选择合适长度的内固定物。术前拍摄对侧正常肱骨来测量其长度因增加患者 X 线暴露几率而不作为常规检查。为了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往往需要准备很多型号的接骨板或髓内钉,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浪费。此外,术中因选择内置物延长了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风险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几率。人体四肢长骨与身高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可以利用身高推算出长骨长度[3-4]。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准备和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使手术更加顺利地实施,本研究采用数字式 X 线摄片术(digital radiography, DR)拍摄健康志愿者肱骨 X 线片并测量其全长,探讨青壮年人群肱骨与身高长度的相关关系,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