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用改进的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24例38只眼,以探讨该术式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按重睑术设计切口线,切开皮肤后于眼轮匝肌浅面向上分离至眉上2cm,在眼轮匝肌与额肌交界处模形切开,穿过切口于眶缘上骨膜面分离额肌深面,顺肌纤维方向纵行剪开肌瓣内侧,长1.5-2.0cm,向外上方斜形剪开肌瓣外侧,长不超过0.5cm,形成蒂蒂在上方,下宽下窄,边长不等的形肌瓣,向下牵拉和睑板缝合固定,上提上睑。结果:24例手术全部1次成功,无1例继发感染及上睑内,外翻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至2年随访16例,除1例因额外外伤左上睑上垂,手术后远期效果较差外,其它15例疗效满意。结论:改进的额肌瓣悬吊手术是增加肌瓣蒂部的宽度来减少自外侧支配肌瓣的神经和血管的损伤,保证额肌瓣有较强收缩力,因此在额肌功能良好的情况下,此术式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核心家庭中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相关2(PVRL2)基因SNP位点突变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系.方法 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50例华东地区核心家庭的PVRL2基因SNP位点(rs2075642)的突变情况.设计病例对照和核心家庭对照,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比较突变位点在患儿与正常儿童中的分布情况,比较患儿组与父母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核心家庭的数据进行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HTRR),对含杂合子父母的核心家庭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 PVRL2的rs2075642位点突变在患儿与正常儿童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与其父母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RR结果有统计学意义,TDT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RL2的rs2075642位点突变可能与中国华东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淮安及周边地区环境暴露、FGF18、WNT5A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NSCL/P患儿(病例组)和80例非NSCL/P儿童(对照组),调查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用PCR-RFLP检测FGF18基因rs4043716位点、WNT5A基因rs566926位点基因型,进行单因素2 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分析显示父亲文化、母亲孕早期感染史、孕早期服药史、母亲孕早期补充叶酸、WNT5A基因rs566926位点多态性与NSCL/P有相关性(P<0.05).FGF18基因rs4043716位点多态性与NSCL/P无相关性(P>0.05).结论 孕早期感染史、孕早期服药史、WNT5A基因rs566926位点多态性与NSCL/P 发生有关,孕早期服药史与WNT5A基因rs566926 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父亲文化、母亲孕早期补充叶酸是NSCL/P 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推进皮瓣修复上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11年9月联合应用皮下蒂皮瓣和矩形推进皮瓣,修复3例血管瘤术后所形成的上唇缺损创面。结果:3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良好,局部平整,瘢痕隐蔽,外观满意。结论:应用皮下蒂皮瓣和矩形皮瓣复合推进,是修复上唇缺损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联合放射治疗、积雪苷口服外用修复耻骨联合部瘢痕疙瘩的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11年9月,收治耻骨联合部瘢痕疙瘩患者22例,全部为女性,年龄18~45岁,平均(30.4±0.4)岁。局部毛囊炎反复感染导致耻骨联合部瘢痕疙瘩16例,局部外伤或烧伤引起耻骨联合部瘢痕疙瘩5例,无明显诱因耻骨联合部瘢痕疙瘩1例。手术切除瘢痕后局部形成皮肤缺损范围3 cm×4 cm~7 cm×8 cm,在供瓣区和受区作皮下隧道,使用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进行创面修复,无需二次断蒂,皮瓣切取范围3.5 cm×4.5 cm~7 cm×9.5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无需植皮。术后行放射治疗,口服及外用积雪苷。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良好,供瓣区无切口裂开。随访3~12个月,平均6.3个月,所有皮瓣质地良好,局部无瘢痕明显增生,后期无局部再次破溃感染,供瓣区后期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旋髂浅动脉岛状皮瓣血管恒定,切取容易,供瓣区隐蔽,能够直接缝合,后期瘢痕较轻,术后使用放射治疗和积雪苷口服外用控制瘢痕增生,是修复耻骨联合部瘢痕疙瘩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软组织撕脱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9例儿童严重足踝部撕脱伤骨外露患者,创面行清创及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1~2个疗程,后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移位修复足跟部的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 结果 经VSD治疗后,坏死组织少,创面感染得到控制,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后,无感染发生,8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术后9例经6个月~5年随访,皮瓣外形及足部功能满意,恢复保护性感觉. 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控制感染、刺激肉芽组织生长,为腓肠神经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条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后期良好修复创面,两者联合应用是儿童足踝部部软组织撕脱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7.
跟腱部位血供较差,外伤后易致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跟腱外露,临床较为常见,治疗较为棘手。我科自2008年7月以来先后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2例患者跟腱外露,收到很好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7岁~55岁,平均19岁。致伤原因:车轮绞伤7例,重物砸伤3例,灼伤2例。皮损范围为3cm×2.5cm~6cm×5cm,创面经清创后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环境暴露、FGF18、FGFR1、FGF10和PVRL2等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关系.方法 对75例NSCL/P患儿和75例非NSCL/P儿童调查了环境、遗传因素,用PCR-RFLP检测FGF18基因rs4043716位点、FGFR1基因rs13317、FGF10基因rs1448037以及PVRL2的rs39358、rs2075642位点基因型,进行单因素x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遗传因素、父亲文化、母亲孕早期感染史、孕早期服药史、母亲孕早期补充叶酸、FGF18基因rs4043716位点多态性与NSCL/P有关(P<0.05).结论 遗传因素、孕早期感染史、孕早期服药史、FGF18基因rs4043716位点多态性与NSCL/P发生有关,但未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父亲文化、母亲孕早期补充叶酸是NSCL/P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不同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43例:16例(A组)采用低旋转点皮瓣,轴点在外踝尖上1~3 cm处;27例(B组)采用轴点在外踝尖上5~7 cm。术后5 d,评估两组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皮瓣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2例,有水泡或淤血3例;B组皮瓣完全坏死1例,部分坏死3例,有水泡或淤血4例。两组疗效相仿(P>0.05)。结论两种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相仿。  相似文献   
30.
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巨大体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巨大体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11月,采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巨大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9例,其中6例为头部及四肢烧伤瘢痕引起的鳞状细胞癌,3例腹部复发巨大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肿瘤切除后缺损面积19 cm×15 cm~24 cm×21 cm,切取皮瓣面积20 cm × 16 cm~25 cm×22 cm.术后3例进行放疗.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例皮瓣出现远端浅表坏死,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愈合.受区未发生腹壁疝等手术并发症.供区植皮一期愈合,无运动受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缺损修复部位形态和功能良好,肿瘤切除后无1例复发.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巨大体表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比较理想的皮瓣.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ree anterolateral femoral skin flap on the repair of skin and subcutaneous soft tissue defects caused by excision of oversized malignant tumour in the ski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of free anterolateral femoral skin flap reconstructions for oversized malignant tumor cut on body surface since April 2007 to November 2010. There were 6 patients with head and limb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ecause of bum scar and 3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of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in wall of belly. The area of soft tissue defects ranged from 19 cm × 15 cm to 24 cm × 21 cm, and skin flaps was 20 cm × 16 cm to 25 cm × 22 cm in size. Three cases received radio therapy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Nine flaps survived perfectly, one flap survived with partial necrosis and healed after changing dressings. No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donor site, including wound dehiscence, hernia and weakness. Follow-up survey of 12-24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showed that th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in the repaired sites were normal, and norecurrence of the tumors. Conclusion Free transplantation of anterolateral femoral skin flap is relatively an ideal operative type for the repair of soft tissue defects caused by excision of oversized malignant tumour in the sk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