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硬皮病样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cGVH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之间进行allo-HSCT 的259 例患者发生ScGVHD 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4 例 (51.7%)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其中22例为硬皮病型,即ScGVHD在移植患者中的发病率为8.49%(22/259)、在 cGVHD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6.4%(22/134)。ScGVHD出现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2.5(4~28)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预处理方 案是否含全身照射(TBI)(P=0.031)、GVHD预防方案是否含霉酚酸酯(MMF)(P=0.046)、cGVHD(P=0.008)的发生、供者淋巴 细胞回输(DLI)(P=0.001)均与ScGVH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确定cGVHD[相对危险度(RR)=3.512,95%可信区间 (CI)=1.235~9.987,P=0.018]和DLI(RR=5.217,95% CI=1.698~16.029,P=0.004)为ScGVHD 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cGVHD是移植后一种较为少见的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DLI是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长生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并分析影响CML长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118例CML患者包括慢性期88例、加速期8例、急变期22例,其中83例接受相关移植、35例无关移植。预处理方案:36例患者用全身照射(TBI)联合环磷酰胺联合(Cy)、82例改良BuCy(白消安、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68例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移植用环孢素(CsA)和甲氨蝶呤(MTX),50例无关供者及相关1个以上位点不合者采用CsA、M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麦考酚酸酯(MMF)。Cox模型分析影响长生存的因素。结果:118例患者除3例死于预处理相关毒性(RRT)外其余均获造血重建。移植后5年累计感染发生率为42.6%,巨细胞病毒血症累计阳性率为41.6%。Ⅱ~Ⅳ度急性GVHD累计发生率为33.3%,其中相关全相合供者(MSD)和无关、相关不相合供者(MRD/URD)发生率分别为23.1%和46.9%(P=0.01);1年累计慢性GVHD发生率为47.8%,其中MSD和MRD/URD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51.4%和42.2%(P=0.260)。GVHD致死率为18.3%。移植后5年白血病累计复发率为17%,其中MSD和MRD/URD复发率分别为12.5%和23.9%%(P=0.228)。5年累计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SF)率分别为69.5%和62.6%,其中MSD与MRD/URD的5年OS率和DSF率分别为78.5%比57.2%和72.7%比48.3%(P=0.018,P=0.017)。慢性期与加速/急变期的5年OS率和DSF率分别79.9%、36.7%和72.4%、32.6%(P<0.001)。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Ⅱ~Ⅳ度急性GVHD、HLA不相合、诊断至移植时间≥1年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加速期、急变期和三联、四联GVHD预防方案为影响D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CML-allo-HSCT长生存的主要因素是移植的时机、疾病状态、HLA相合程度和移植后GVHD。GVHD是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3.
目的:研究诱发性食管下段收缩性(PLEC)与应激反应的关系。方法:对32例择期民人在0.2-2.4%不同呼气末异氟醚浓度时测定PLEC波幅和血交环磷酸腺苷含量314次,分析后二者的相关性;同时分析CMAP、PLEC、与ETiso间的相互关系。结果:PLEC与CAPM呈正相关;CAMP与ETiso呈负相关;ETiso与PLEC呈负相关。结论:异氟醚麻醉下术中PLEC与CAMP相关系数小,仅能反映CA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合理的临床应用方法。方法:将60例接受单纯全麻的开胸、胸椎、腰椎手术患者分为2组,Ⅰ组患者全麻诱导后术中不再使用其他静脉镇痛药物,Ⅱ组患者麻醉前静脉注射氟诺昔康8mg,如手术时间超过4h,则术中追加氟诺昔康4mg,所有患者术毕即开始PCIA,观察术毕清醒、术后12h、24h、48h的VAS评分、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和术后48h的镇痛药总用量、患者按压(bolus)的总次数与实际进药次数,两者之间的比值(即D/D比值),记录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结果:Ⅱ组在术中静脉注射和术后PCIA泵中加入氯诺昔康,可显著降低术后VAS评分,减少患者主动按压的次数、D/D值以及对阿片类药物(芬太尼)的需求量。结论:氯诺昔康在PCIA中作为基础镇痛药用于术后镇痛,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芬太尼)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35.
课堂问卷问答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医学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形式。在信息爆炸、课时压缩、大学扩招、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参差不齐等现状下,以课堂问卷问答的方式,建立了师生间高效、快速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平台,可以提高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及时为学生解惑,促进学生思考和发表意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后期的分析便于统计、分析问题,以及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36.
“循证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复杂人类活动,目前主要依赖教师个人揣摩、积累经验,因此教学效果差异大,重现性差,进展缓慢;教师面对大量教学文献,也难以有效评价和应用。教学和医学极为相似。通过借鉴循证医学理念,作者在医学教学中,提出并开展“循证教学”,3年来已获取一定的实践数据和结果。文章将分析探讨“循证教学”的可行性和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37.
目的了解G-CSF对bcr/abl^+-CD34^+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采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bcr/abl^+-CD34^+细胞,分别以0、10、100、1000ng/ml的G-CSF与之共培养,并以正常骨髓CD34’细胞为对照,通过锥虫蓝拒染法、流式细胞术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其细胞增殖、周期分布、抗原分化和形态变化特点。结果所有实验组bcr/abl^+-CD34^+细胞均明显增长,其中G-CSF10ng/ml组培养48、96h,其细胞数显著高于同期无G-CSF组(P〈0.05);而正常CD34^+细胞数只在G-CSF存在的情况下增长明显,其中G-CSF100ng/ml组培养48、96、144h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同期无G-CSF组(P值分别为〈0.05,0.01,0.01);G-CSF10、100、1000ng/ml组的bcr/abl^+-CD34^+细胞培养144h其Go/G1期比例显著低于G-CSF空白组(P〈0.05);而正常CD34^+细胞G-CSF10、100、1000ng/ml组培养48和96h其Go/G1期比例均明显低于无G-CSF组(P〈0.01);bcr/abl^+-CD34^+细胞及正常CD34^+细胞CD34抗原表达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伴随CD33和CDl3抗原先升后降,其变化与G-CSF浓度无关。但bcr/abl^+-CD34^+细胞的各抗原分化显著快于正常CD34^+细胞。bcr/abl^+-CD34^+细胞和正常CD34^+细胞均随着增殖分化表现出终末细胞的形态特征。结论G-CSF能促进bcr/abl^+-CD34^+细胞及正常CD34^+细胞的增殖,但并非前者增殖的必要条件。bcr/abl^+-CD34^+细胞比正常CD34^+细胞分化更快,但两类细胞的分化速度均与G-CSF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138.
198 4年Evans[1] 等首先提出应用食管下段收缩性 (Low eresophagealcontractility ,LEC)作为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其后的研究表明LEC与麻醉深度相关 ,可作为麻醉深度判断的指标[2 ] 。迄今为止 ,有关研究多为吸入麻醉药与LEC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