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99篇 |
内科学 | 61篇 |
皮肤病学 | 21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18篇 |
综合类 | 107篇 |
预防医学 | 34篇 |
药学 | 42篇 |
中国医学 | 12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45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1例,密度梯度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洛伐他汀分别在同一浓度(10p,mol/L)、不同时间(0、6、12、24h),同一时间(24h)、不同浓度(0、1、10、100p,mol/L)条件下与单核细胞在细胞培养箱中孵育,孵育结束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洛伐他汀作用单核细胞后,ABCA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洛伐他汀不能诱导ABCA1蛋白表达增加,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机制可能与ABCA1蛋白无关。 相似文献
94.
乌司他丁和地塞米松对心肺脑复苏早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IL-1β水平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地塞米松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心肺脑复苏早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IL-1β、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肺脑复苏(CPCR)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每组各8只大鼠。采用夹闭气管法建立大鼠心肺脑复苏模型。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后2h,采用干湿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和外周血TNF-α水平。结果①脑组织含水量:CPCR组为(80.4±2.0)%,较对照组(76.7±1.3)%显著增加(P〈0.01);乌司他丁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CPCR组显著减少(P〈0.01)。②脑组织IL-1β含量:CPCR组为(0.235±0.051)ng/mg,较对照组(0.108±0.020)ng/mg明显增高(P〈0.01);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组与CP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IL-1β含量为(Q(365±Q021)ng/mg,明显低于CPCR组(0.235±0.051)ng/mg(P〈0.001)。③外周血TNF-α水平:CPCR组为(3.07±0.74)ng/ml,较对照组(1.03±0.51)ng/ml明显增高(P〈0.01);乌司他丁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均比CPCR组显著降低(P〈0.01),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CR早期即可发生脑水肿,脑组织IL-1β及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增加;应用乌司他丁、地塞米松能有效降低脑组织含水量、IL-1β和外周血中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动态变化,研究二者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对117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入院第3天、出院时抽血测定血浆BNP和NE浓度,分析患者血浆BNP和NE浓度的变化,出院后随访3个月心脏病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使用ROC曲线分析出院前血浆BNP及NE水平对事件发生的预测能力。结果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和NE水平在心力衰竭治疗后第3天均明显下降[BNP:(781±580)vs(1368±939)ng/L;NE:163(109,281)vs295(174,509)ng/L;P〈0.05],但之后BNP变化不明显,NE持续下降(P〈0.05);出院前血浆BNP和NE浓度与患者预后相关,事件组出院前BNP和NE浓度均高于非事件组(P〈0.05)。BN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1,NE为0.739,二者对事件发生的预测准确性中等,NE略优于BNP。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组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急性心力衰竭组(P=0.008,P=0.035)。结论出院前血浆BNP和NE水平对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作用,NE略优于BNP;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血浆BNP及NE水平均显著高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且具有更高的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7.
尿激酶加速给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加速给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① 4 5例AMI患者 ,均用尿激酶 2 0 0万U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 2 5例先静脉推注尿激酶 10 0万U ,余 10 0万U 30min静脉点滴 (A组 ) ;另 2 1例为全量 30min匀速静脉点滴 (B组 )。②在完成上述 4 5例对比观察后 ,连续按A组的方法治疗 10 2例 (C组 )。观察内容 :临床再通指标、溶栓并发症和溶栓前后的血液纤溶活性检测。结果 ①A组在溶栓 15min血液PAI活性被明显抑制 (已降到最低点 ) ,B组在 15min血液PAI活性的降低仅约 5 0 % (P <0 0 0 1) ,30min时两组PAI活性均降到最低点 ;②A组出现临床再通迹象 (ST段迅速回落 ;再灌注心律失常 )的时间比B组提前 ;③A组临床评价再通率高于B组 (76 %比 6 1 9% ,P >0 0 5 ) ;④C组临床观察结果与A组相似 ,临床再通率 78 4 %。 3组均未出现严重溶栓并发症。结论 尿激酶加速给药可加快对血液PAI活性的的抑制 ,从而使临床再通指标的出现提前 ,2h临床评价再通可能高于以往常用的方法 ,此方法安全可靠 ,操作简便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验证。 相似文献
98.
119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急诊抢救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急诊抢救室的15 408例急诊患者中,急性心衰患者11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衰患者占所有急诊抢救患者的7.8%。≥80岁高龄患者比例29.1%。急诊病死率12月份最高。急诊抢救好转出院或自动离院212例(17.7%),急诊住院580例(48.4%),继续急诊留院227例(18.9%),转院64例(5.3%),死亡115例(9.6%);每年急性心衰病死率无明显下降趋势;13.9%在入抢救室2 h内死亡,63.5%在24 h内死亡。2010、2011年24 h内死亡比例较2008年以前明显下降(P<0.05)。患者在抢救室滞留时间逐年延长。结论急性心衰占急诊抢救患者的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应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急诊病死率,并减少急诊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99.
100.
脓毒症(Sepsis)一词起源于希腊语,指动物或植物因为细菌的存在而发生的腐败,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SepticShock)、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重要原因。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已超过急性心肌梗死,每年欧洲和美国死于此病超过35万人,治疗费用高达250亿美元。每年全球有超过1800万严重脓毒症病例,且患者数目每年以1.5%速度递增。由此可见,脓毒症已经不仅是危重症,而且是多发的常见病症,已对人类键康和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脓毒症的治疗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重组人活化蛋白C(recombinant human activated protein C,rhAPC)被用来治疗重度脓毒症,已经取得一定的疗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