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2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3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48篇
内科学   14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1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73篇
综合类   373篇
预防医学   266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148篇
  8篇
中国医学   160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目的:探讨肾脏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OC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O)、嫌色性肾细胞癌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病理确诊为HOC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并与同期诊断的27例...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究蛋白激酶D1(PKD1)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的调节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以0、10、20、30、40、50μmol·L~(-1)的Aβ25-35处理SHSY5Y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MTT检测细胞活力,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PKD1蛋白水平变化。在AD细胞模型中分别过表达和干扰PKD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活性氧(ROS),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 L))、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 1/2)、磷酸化JAK激酶2(p-JAK2)、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STAT3)及其下游靶基因c-Myc的蛋白水平变化。过表达PKD1同时添加10μmol·L~(-1) FLLL32(JAK2/STAT3通路抑制剂)处理AD细胞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ROS,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cl-x L、P-JNK和P-ERK 1/2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30μmol·L~(-1) Aβ25-35处理SH-SY5Y细胞,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分别约为70%和20%(P0.05),为构建AD模型的最适浓度。过表达PKD1抑制Aβ25-35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ROS升高、Bcl-2和Bcl-x L蛋白表达下调、P-JNK和P-ERK1/2蛋白表达上调;干扰PKD1,加剧Aβ25-35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过表达PKD1,P-JAK2、P-STAT3和C-Myc蛋白表达上调;干扰PKD1,p-JAK2、p-STAT3和c-Myc蛋白表达下调。FLLL32处理抑制PKD1对AD细胞模型的作用。结论 Aβ诱导SH-SY5Y神经细胞中P-JAK2、P-STAT3表达下调和P-JNK和P-ERK 1/2表达上调。过表达PKD1可通过上调p-JAK2、p-STAT3的表达抑制P-JNK和P-ERK 1/2表达,缓解Aβ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73.
IgM及IgG抗c、E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h抗体因抗D引起婴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已屡见报道,而因抗c、E抗体引起婴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则不常见。此例为IgM抗c、E抗体所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分析七氟烷复合地佐辛对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10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根据手术日期的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麻醉方法,对照组给予地佐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七氟烷。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术后0.5 h(T2)、术后6 h(T3)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T0、T2、T3、术后1 d(T4)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CD3+、CD4+、CD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T0、麻醉后15 min(T5)、T2、T3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评分。结果 T1时HR和MAP显著降低、CVP显著升高(P<0.05),T2时HR、MAP和CVP显著高于T0(P<0.05),T3时观察组HR和MAP与T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VP显著高于T0时(P<0.05),在T1、T2和T3时,观察组的变化均大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75.
耳后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报告自1984年1月至1993年4月,对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久治不愈者1100例,采用局麻、耳后小切口入路行桥小脑角探查术。据术中发现不同病因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术、肿瘤切除术等治疗。本组死亡2例,近期总有效率为99.5%。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术式的选择、并发症和副反应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利用流过输血输液装置密闭流动池的脉冲流动液的电阻抗参数表征流动液的流速。方法:应用精密阻抗分析仪测量该装置5个档位输液速率下的密闭流动池脉冲流动液的电阻抗模值的波形;对获得的电阻抗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计算出各个电阻抗波形频谱主频,统计分析各个流速对应主频的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曲线估计确定脉冲流动液流速和其电阻抗波形频谱主频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直观测量和统计分析均表明脉冲流动液的电阻抗波形的变化频率随其流速的增加而升高(P<0.05);脉冲流动液流速与其电阻抗波形频谱主频具有相关性(r=0.99, P<0.05),两者符合二项式关系y=-0.001 2x2+0.176 9x-0.134,R2=0.999 8。结论:可以用密闭流动池脉冲流动液的电阻抗参数表征其流速。  相似文献   
77.
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出呼吸机故障原因,迅速排除故障,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本文采用基于故障树和贝叶斯网络的 方法对呼吸机常见故障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呼吸机结构原理的综合分析,结合文献案例搭建呼吸机故障树,进行定性 分析;利用贝叶斯网络对呼吸机故障进行定量分析;最后用实际维修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推理结果与 实际结果相符性达到84.54%,为建立呼吸机故障静态数据库并进行故障智能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推广 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利用MicroCT系统对百草枯(paraquat,PQ)所致肺纤维化大鼠的影像学表现和CT值变化,分析病变区域在肺脏中的主要分布部位.方法 15只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百草枯染毒组.染毒组以4 mg/mL质量浓度的百草枯稀释溶液按14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对照组代以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染毒后第3,7,14,28天利用MicroCT行大鼠活体肺组织扫描,根据扫描图像所获得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组间比较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纤维化征象的显示率差异,以及在所给测定区域(称感兴趣区ROI)的平均CT值变化情况.结果 大鼠百草枯染毒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征像,且大部分征像出现时间优势地分布于染毒1周后,病变区域优势地分布于肺脏的中下部偏外区域;ROI的CT值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肺的密度逐渐增加,且统计分析可见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在左右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肺脏不同的部位间纤维化程度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肺纤维化时各征像出现的时间不同,优势地分布于1周后;肺组织的密度随肺纤维化发展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其病变区域主要集中于肺脏的中下叶偏外围部分.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lesion areas in pulmonary fibrosis induced by paraquat in rats by means of radiographic imaages and varied CT value by using MicroCT. Methods A total of 15 male Sprague 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paraquat poisoned group. group. The rats in exposur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ilute solution of paraquat (4mg/ mL) in dose of 14mg/kg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and the ra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same volume of saline instead. The lung tissues of all rats were scanned in vivo by using MicroCT on the 3rd, 7th , 14th and 28th days after paraquat or saline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The data from scanned images, rates of observable signs of pulmonary fibrosis and average CT value variation in given regions (region of interest, ROI)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and different durations after poisoning by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s on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t-tes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s with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appeared varying degrees of the signs of pulmonary fibrosis. Most of the lesion areas predominantly spread over the lateral regions of the lower lobe of lung, and appeared mainly one week after paraquat poisoning. The opacity of lung shadow seen on the radiograph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ime extended after exposure to PQ as a consequence of CT value variation in ROI,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fibrosis between right lung and left lung ( P > 0. 05),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extent of fibrosis at different areas in lung (P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s The signs of pulmonary fibrosis predominantly appeared one week after poisoning. The opacity of lung shadow was increasing gradually during the course of pulmonary fibrosis developed in rats in paraquat poisoning group, and lesion areas predominantly spread over the lateral regions of the lower lube of lung.  相似文献   
79.
种书涛 《颈腰痛杂志》2006,27(4):312-31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以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突然摔倒、心悸、恶心、甚则呕吐,颈部功能活动受限、酸痛沉胀,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等为特点。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变化,其发病率有上升和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对它的防治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医学界也倍受国内外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研究。予采用正脊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兹作一小结,望同道斧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00例,均为我科门诊20…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合并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并讨论病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12例DVT患者中7例为中央型,2例为周围型,3例为混合型.DVT合并肺栓塞2例.10例中央型和混合型DVT的肢体增粗症状严重,肢围差距均>5 cm.9例行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保护下的腘静脉置管溶栓术(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其中l例介入造影过程中发现左股静脉突然中断,中转手术行股静脉探查修复术、CDT及髂静脉支架植入术;8例发现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其中6例在CDT治疗后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1例结合术前彩超及造影所见考虑为右大隐静脉残端血栓蔓延至股静脉,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治疗.2例周围型DVT行抗凝为主的综合性药物治疗.本组12例DVT患者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结论 手术损伤股静脉、大隐静脉残端过长、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DVT的临床常见原因.术前明确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变类型、术中仔细操作、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