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从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花蕾中分离得到5个新的达玛烷型三萜糖苷floral- quinquenoside A、B、C、D、E(化合物1~5),18个已知的该类化合物及3个黄酮苷,并通过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62.
从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花蕾中分离得到5个新的达玛烷型三萜糖苷floral- quinquenoside A、B、C、D、E(化合物1~5),18个已知的该类化合物及3个黄酮苷,并通过化学和物理化学的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63.
李国良  祝勇  赤仁杰  夏凡  王楠  韩永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0-11,i0001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 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问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h后贴壁生长,72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在大鼠腰椎软骨终板退变中的作用,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SD大鼠处死,在显微镜下取出腰椎软骨终板,消化后提取细胞,再进行培养、分离、纯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Ⅱ型胶原鉴定软骨终板细胞(cartilage endplate cell,CEC)。用不同浓度的FBS分别培养CEC 24h、48h,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在第三代CEC中加入HMGB1后,分别在3h、6h、12h、24h时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3 (proteins of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m RNA表达,6h、12h、24h时检测蛋白表达量;CEC中加入100ng/ml HMGB1后分别在0、5、10、30、60和120min,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的表达;继而将CEC分为6组:对照组、HMGB1(100ng/ml)组、FPSMZ1(HMGB1抑制剂)组、HMGB1+FPSMZ1组、U0126(ERK抑制剂)组、HMGB1+U0126组),使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MP-3、VEGF和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的表达及Elisa检测IL-10的表达。全部结果均为重复独立3次实验,计算其均数±标准差。结果:分离纯化的细胞Ⅱ型胶原抗体表达呈阳性,为CEC细胞;10%FBS培养48h为CEC增殖最佳的时间点和浓度;HMGB1能够诱导ERK和JN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从开始到10min逐渐升高,10min时达峰值。HMGB1上调了MMP-3 (P=0.039)和VEGF的m RNA (P=0.042)表达,下调IL-10 (P=0.025)的m RNA表达,三种因子蛋白表达与m RNA有相同的规律;HMGB1+FPSZM1组与HMGB1组相比,ERK信号转导途径的磷酸化明显减少;在CEC中加入U0126后,MMP-3(P=0.041)和VEGF(P=0.04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IL-10(P=0.004)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在CEC中加入FPSMZ1后,HMGB1对ERK信号转导途径磷酸化表达的作用明显降低(P=0.031)。结论:HMGB1可增加大鼠腰椎CEC中的MMP-3和VEGF的表达,降低IL-10的表达,其可能是通过ERK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心律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6.
目的介绍和总结CDH(CDHORIZONVERTEXM6)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枕颈不稳定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应用Sofamor-Danek公司VERTEXM6系统治疗枕颈不稳定3例,其中寰椎Jefferson骨折并C5椎体爆裂骨折四肢瘫1例,陈旧型Hangman(Ⅲ型)骨折下颈髓损伤并四肢瘫1例,枢椎齿状突先天不融合寰枢脱位并慢性脊髓病1例。行枕颈固定同时,2例行植骨融合,另1例行后路减压,1例先期行C5椎体次全切除重建。结果3例均获随访,时间6月,2例植骨融合良好,1例脊髓功能进步2级、2例进步1级(ASIA),无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CDH(CDHORIZONVERTEXM6)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枕颈不稳定治疗中,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重建枕颈稳定性好,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是一种优点突出、值得推广的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proximalhumeralplate,LPHP)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采用LPHP治疗62例老年(平均68.5岁)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5例,年龄62~77岁,平均70岁。女性17例,年龄60~71岁,平均67岁。根据Neer分型,单纯三部分骨折23例,三部分骨折伴有肩关节脱位3例;单纯四部分骨折31例,四部分骨折伴有肩关节脱位5例。采用改良Thompson切口,牵引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无需剥离骨膜,将LPHP插入合适位置,骨折近远端分别用锁定及单皮质螺钉固定。若有肩袖损伤则同时给予修补。术后第1天始进行钟摆、前屈、外旋被动功能锻炼,术后3个月开始力量训练。疗效评判采用Neer评分系统。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60例患者得到随访。53例无肩痛,7例偶有肩痛,所有患者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肩关节活动范围:前屈85°~180°,平均155°;后伸65°~80°,平均70.5°;外展90°~120°,平均100°;内收30°~45°,平均40.5°;外旋40°~60°,平均55°;内旋60°~100°;平均90°,内旋时拇指能触及的椎体棘突高度为T11-T6,平均于T9水平。根据Neer评分,优43例,良12例,中5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91%,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0%。结论LPHP对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尤其是骨折疏松患者近期疗效满意。在保留肱骨头的内固定方法中,LPHP效果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低场核磁共振常规扫描结合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0.2T低场磁共振对38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行T1WI、T2WI及MRCP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并结合临床验证,了解其临床应用的意义。结果:38例胆道梗阻性疾病T1WI、T2WI能明显显示梗阻部位、病灶特征及扩张的胆管,而MRCP能显示胆管的扩张、闭塞、狭窄的形状及大致部位,但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结论:利用低场磁共振常规扫描结合MRCP检查具有无创、安全、简单,能显示梗阻部位,明确梗阻原因等优点,但对定性诊断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2004年5月~2006年1月,行经椎弓根硬膜前方减压植骨治疗2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0~65岁,平均42.3岁。按照AO脊柱骨折分类:A318例、B21例、C21例。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5例、D级3例、E级2例。均行半椎板切除,经椎弓根硬膜前方减压植骨,辅以未减压侧后外侧植骨,全部加用椎弓根钉内固定。对后凸畸形的矫正、病椎压缩程度的恢复、脊髓神经功能的康复进行评估,观察融合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8.3月。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5例、E级4例。术后摄片示椎管减压充分,后凸畸形完全纠正。3个月后植骨明显融合,术后6月Cobb角丢失4°~9°,平均7.3°。结论在严格的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经椎弓根硬膜前方减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0.
下腰疼痛正在成为目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每年因下腰痛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疼的重要原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出现生物力学和结构的变化,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使脊髓和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