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21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72篇
预防医学   69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69篇
  1篇
中国医学   82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01.
目的观察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抗凝对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甲组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腹部皮下注射2次/d预防深静脉血栓,乙组术后应用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预防深静脉血栓,2组患者都于术后12 h开始给药。观察2组患者隐性出血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平均565 mL,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平均753 mL;乙组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平均459 mL,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平均624 mL。2组髋、膝关节置换失血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低分子肝素相比,利伐沙班能减少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602.
目的 研究醛固酮(ALD)对肾小球足细胞的损伤作用并探讨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EPL)、氨氯地平(CCB)和替米沙坦(ARB)对ALD所致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3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CTL组)、ALD输注组以及ALD输注并用EPL、CCB或ARB治疗组。以1.5 μg/h输注ALD造模,用EPL(100 mg·kg-1·d-1)、CCB(10 mg·kg-1·d-1) 和ARB(3 mg·kg-1·d-1)分别灌胃治疗。检测28 d内血压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于28 d处死动物,检测血浆ALD、AngⅡ、血钾、钠、Scr;观察肾脏光镜和电镜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nephrin表达。 结果 (1)与CTL组相比,ALD组大鼠7 d时血压开始升高,28 d达高峰(P < 0.01);EPL组血压和UAER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ALD组(P < 0.01);CCB组UAER显著高于同时间点EPL组,但与AL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RB组血浆AngⅡ水平显著高于ALD组、CCB组和EPL组(P < 0.01)。(3)ALD组肾小球出现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外基质增多、足突融合和微绒毛化等病理改变。EPL组肾小球损伤评分和凋亡率显著低于ALD组、CCB组和ARB组(分别P < 0.05,P < 0.01)。(4)ALD组nephr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TL组,EPL组nephrin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ALD组(P < 0.01)。 结论 ALD输注可诱导肾小球足细胞损伤。CCB和ARB能显著降低血压,但不能减轻ALD所致损伤。EPL可通过非血流动力学作用部分阻断ALD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603.
604.
目的经鼻气管内吸痰插管困难患者原因分析,总结最佳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大量临床病例,理论结合实践,总结护理方法。结果采用正确的经鼻气管内吸痰插管方法,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结论通过总结的方法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05.
癫痛持续状态是指癫癌发作持续30min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是内科急症,病死率甚高,需及时处理。我科于1995年5月~1998年5月收治28例,现将急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28例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3~65岁。既往有癫病史20例(71.4%),首次发作即呈持续状态8例(28.6%)。原发性癫痛15例(53.6%),症状性癫病13例(46.4%)。症状性癫痛中以颅内感染(4例)、脑外伤(3.例)、脑血管病(3例)、颅内肿瘤(3例)最多。有诱发因素者18例,主要为停用、减量或换服抗癫痛药物(8例),其次为发热(3例)、感染(…  相似文献   
606.
目的 分析早产儿眼底疾病的患病率及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RetCam 3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对2015年3月-2016年3月出生的所有早产儿进行眼底疾病筛查,并结合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进行高危因素分析。结果 对1 313例早产儿进行筛查,一共筛查出301例眼底疾病患儿,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08例,非特异性视网膜渗出性病变53例,视网膜出血33例,原始玻璃体动脉残留4例,视神经发育不全1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1例,黄斑色素沉着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有低胎龄、低出生体重、不规范吸氧史、多胎及输血史。结论 RetCam 3眼病筛查能在早产儿人群中筛查出眼底疾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有低胎龄、低出生体重、不规范吸氧史、多胎及输血史。  相似文献   
607.
目的:调查大学生口腔黏膜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对331名大学生进行口腔黏膜病知识的问卷调查,并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学生吸烟、饮酒及不健康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81.87%的大学生从未通过任何途径了解过口腔黏膜病;各种来源途径中,学校教育和医生讲解最少;各项口腔黏膜病知识知晓率均较低。结论:大学生的口腔黏膜病知识匮乏严重。学校及口腔科医生应积极行动,大力宣传口腔黏膜病知识,为口腔黏膜病的预防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08.
目的探讨新生儿型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缺乏症(CPS 1 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新生儿型CPS 1 D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学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3 d。以不吃、不动、气促、抽搐等非特异表现起病,予禁食、抗感染、呼吸支持等治疗病情一度好转,恢复喂养后病情加重、进展迅速。头颅MRI示广泛脑白质病变;血氨500μmol/L;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CPS1存在第20号外显子c.2407CG(p.803,RG)及第4号外显子C.323 GA(p.108,GE)两处杂合突变,最终确诊为CPS 1 D。结论对出生时正常,建立喂养后出现不明原因喂养困难、抽搐及意识障碍的新生儿,若血氨水平明显增高,应尽早行血、尿氨基酸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0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戈舍瑞林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腹腔镜手术诊断并治疗的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4例,均有生育要求,其中不孕有12例,术后随机分为3组:戈舍瑞林组(44例,含不孕5例)术后第3天开始皮下注射戈舍瑞林3.6 mg,此后每月1次;达那唑组(40例,含不孕4例)术后第3天开始服达那唑0.2 g,2次/d,两药均连用3~6个月;未用药组(40例,含不孕3例).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戈舍瑞林组、达那唑组、未用药组有效率分别为86.56%、85.0%、55.0%;复发率分别为9.09%、15.0%、45.0%;术后1年妊娠率分别为56.56%、35%、5%.两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戈舍瑞林组、达那唑组肝损率分别为15.6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中重度内异症疗效确切,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妊娠率.且戈舍瑞林较达那唑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610.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去泛素化酶USP1甲基化及临床特征与大肠癌预后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共纳入286例大肠癌患者。使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法(HRM)检测基因甲基化水平。应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基因甲基化及临床特征与大肠癌预后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在男性大肠癌病例中,USP1甲基化增加预后不良风险(HR=2.091,95% CI:1.195~3.661,P=0.010)。临床病理特征中,UICC肿瘤分期4期(HR=2.464,95% CI:1.205~5.039,P=0.014)、肿瘤大小超过50mm(HR=1.610,95% CI:1.016~2.550,P=0.043)和组织学非腺型(HR=5.117,95% CI:1.142~22.930,P=0.033)是大肠癌不良预后风险增加的影响因素。结论 UICC肿瘤分期4期、肿瘤大小超过50mm和组织学分型为非腺型会增加大肠癌不良预后风险。外周血US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男性大肠癌预后不良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