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60篇 |
免费 | 181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8篇 |
儿科学 | 15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00篇 |
口腔科学 | 60篇 |
临床医学 | 384篇 |
内科学 | 225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68篇 |
特种医学 | 15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8篇 |
外科学 | 533篇 |
综合类 | 1030篇 |
预防医学 | 358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364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370篇 |
肿瘤学 | 1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58篇 |
2010年 | 154篇 |
2009年 | 143篇 |
2008年 | 125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75篇 |
2005年 | 137篇 |
2004年 | 142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36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57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60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5篇 |
1965年 | 7篇 |
1961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食管纵隔胃颈部吻合术后食管胃的压力监测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食管癌切除食管、纵隔胃颈部吻合术后病人残余食管及胃的功能。方法采用国产SG-III型消化道压力检测仪对21例食管癌切除食管纵隔胃颈部吻合术后病人进行消化道压力检测,并与25名正常人测定值对照。结果术后病人咽部的静息压力为(1·20±2·03)mmHg(1mmHg=0·133kPa),收缩压为(72·37±16·95)mmHg;食管上括约肌的静息压力为(28·20±15·60)mmHg,关闭压为(107·10±28·43)mmHg;吻合口上方食管的静息压力为(15·98±11·10)mmHg,收缩压为(48·45±18·37)mmHg;胃的静息压力(3·53±3·30)mmHg,食管原发性蠕动的发生率为(57·14±34·50)%。其中吻合口上方食管的静息压力值明显高于正常成人(5·63±8·7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在吻合口上方的食管产生了新的压力区。该压力的形成与吻合时胃上提包套残余食管及颈部肌群等软组织共同对食管所造成的压力有关,具有一定的抗反流作用,食管胃颈部吻合的术式具有更好的减轻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能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2.
走出胆囊癌诊断的思维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胆囊癌诊治中令人最为困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早期病例发现少,术前误诊率高,且在术前能够做出诊断的病例中,又多为中晚期病例。因而,如何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减少居高不下的术前误诊率仍然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走出胆囊癌诊断的思维误区并建立胆囊癌科学的诊断思维模式,首先必须面对并克服我们目前在胆囊癌认识上的不足和存在的困难。1.对原发性胆囊癌的重视不够:有些临床医师和影像学医师对胆囊癌的高危人群罹患此病没有足够的警惕,在诊断过程中仅满足于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断而造成误诊、漏诊的情况至今仍屡见不鲜。黄志强院士… 相似文献
143.
144.
145.
目的 总结使用“达芬奇”(da Vinci S)机器人手术系统行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的经验体会.方法 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回顾性研究,使用da Vinic S机器人系统,体外循环下完成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22例.患者女16例,男6例;年龄平均(36.5±5.8)岁.房间隔缺损直径为2.5~4.1 cm,平均(3.8±1.3)cm,左向右分流,2例伴有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2例伴有右侧胸膜腔部分粘连.手术经股动、静脉插管,于右侧胸壁打3个孔,采用我院成熟全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切开右心房后,再连接机器人手术系统,术者于操作台前遥控机器臂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其中直接缝合房间隔缺损20例,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2例,同期三尖瓣成形及胸膜粘连松解各2例.结果 22例均成功接受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术,手术时间1.5 ~ 3.5 h,平均(2.3±0.6)h;后10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58.6±18.3) min,升主动脉阻断(26.8±8.6)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5.8±1.6)h.胸液引流量50 ~ 300 ml,平均(150±32) ml,平均1~2d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5.6±1.4)d.均无中转开胸、院内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全组术后3~5d超声心动图示手术效果满意,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1个月~3个月,无残余分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功能均为Ⅰ级,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满意.结论 改良达芬奇S机器人手术方式体外循环下房缺修补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且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创伤小、恢复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6.
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有关肝胆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腹腔镜肝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中和术后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肝胆管结石应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腹腔镜、纤维胆道镜等多路微创手术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肝胆管结石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探讨乳腺癌广泛导管内癌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粉刺状坏死(comedo necrosls)、组织学分级与组织蛋白酶D(eathepsin D)、Kiab7、单链DNA(ssDNA)及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检测日本德岛乳腺门诊与东德岛医院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连续手术切除的5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组织蛋白酶D(eathepsin D)、Ki-67、单链DNA及c-erbB-2的表达。结果EIC阳性组,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为高表达(P=0.021),肿瘤间质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粉刺状坏死的出现,与c-erbB-2癌基因、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和细胞增殖指数相关(P分别为0.042,0.006及0.013)。结论肿瘤上皮细胞中的组织蛋白酶D可能参与了EIC与粉刺状坏死的形成。EIC与粉刺状坏死的检测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8.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用Mesh补片替代张力性修补术,手术设计合理,复发率低[1~3]。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我们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317例,其中1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4.7%),报告如下。愈。Rutkow等[1]于1995年报告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2 403例,经6年随访初发疝术后复发率为0.1%,复发疝术后复发率为2%。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疝复发,可能主要与技术因素有关,本组2例复发疝,均为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开展初期手术后复发病例,我们发现疝复发是由充填物与耻骨结节之间突出或由于补片移位造成腹股沟管后壁薄弱而形成新…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胫骨侧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截骨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接受初次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70例(210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7例(96膝)胫骨侧采用传统髓外定位技术(传统定位组);93例(114膝)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个性化定位组),即结合胫骨解剖形态特点,在胫骨平台关节面选择个性化定位点作为髓外近端定位点。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病程及Kellgren-Lawrence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测量个性化定位组术前胫骨冠状位近、远端解剖轴形成的侧弓角(tibial bowing angle,TBA)并对胫骨轴线分型,分析个性化定位点位置分布规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tibial angle,LDTA),术后冠状位胫骨假体角(tibia component angle,TCA)及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结果个性化定位组胫骨轴线分为直线型58膝(50.88%)、内弓型35膝(30.70%)、外弓型21膝(18.42%)。直线型者胫骨个性化定位点多位于外侧髁间棘高点(62.07%),内弓型者多位于内、外侧髁间棘之间区域(51.43%),外弓型者多位于外侧髁间棘外侧坡(57.14%)。两组组内手术前后HK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LD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LDTA、HKA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定位组术后胫骨平台假体较个性化定位组更倾向于内翻。术后个性化髓外定位组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为96.5%(110/114),传统定位组为87.5%(8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2,P=0.006)。结论 TKA胫骨侧冠状位截骨时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可行,与传统髓外定位技术相比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分析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使用Corail颈干角135°不同偏心距股骨假体的术后影像学参数,对比双侧测量结果,分析术后股骨偏心距的重建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探讨Corail标准柄KS型与高偏心距柄KHO型股骨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强生Corail股骨柄假体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86例单侧髋关节病变患者,根据术中使用不同偏心距股骨假体将患者分为高偏心距组和标准偏心距组。高偏心距组为Corail高偏心距假体KHO型52例,女20例,男32例;年龄21~71(50.6±13.2)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6.0±4.1) kg/m2。标准偏心距组为Corail标准股骨柄假体KS型134例,女57例,男77例;年龄18~77(47.3±14.0)岁;BMI(25.3±3.5) kg/m2。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 高偏心距组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偏心距组患侧与健侧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下肢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偏心距组患侧髋关节外展力臂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联合偏心距呈正相关性(r=0.633,P<0.001;r=0.384,P=0.005;r=0.690,P<0.001),健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r=0.688,P<0.001;r=0.574,P<0.001;r=0.765,P<0.001)。标准偏心距组患侧髋关节外展力臂与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和联合偏心距呈正相关性(r=0.734,P<0.001;r=0.418,P<0.001;r=0.749,P<0.001),健侧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r=0.775,P<0.001;r=0.397,P<0.001;r=0.773,P<0.001)。高偏心距组双下肢长短差异与双侧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双侧外展力臂的差异均有明显相关性(r=0.376,P=0.006;r=-0.346,P=0.012)。标准偏心距组双下肢长短差异与双侧联合偏心距的差异、双侧外展力臂的差异均无明显相关性(r=-0.009,P=0.919;r=-0.036,P=0.682)。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Trendelenburg阴性,假体均稳定。结论: Corail标准柄与高偏心距柄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均可较好重建股骨偏心距,能很好重建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维持双下肢长度及髋关节稳定性。虽有病例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假体的稳定性和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