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79篇
预防医学   4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20篇
中国医学   165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目的:研究沉默变异性浆细胞瘤异位1(plasmacytoma heterotopic 1,PVT1)基因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迁移、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STATs)3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株,设计PVT1 siRNA序列,转染细胞,分为siRNA组、阴性对照组(NC)、空白对照组(BC),利用qRT-PCR检测各组细胞PVT1相对表达量,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利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利用WB法检测STAT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后,siRNA3组细胞中PVT1表达水平较BC组与NC组显著降低(P<0.05);转染后,与BC组与NC组比较,siRNA3组细胞增殖率较BC组与NC组显著降低(P<0.05),迁移、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p-STAT3蛋白,MMP2、MMP9、CD44、PCN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沉默PVT1可能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其具体机制可能与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42.
目的 调查伊犁地区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的院内筛查结果,并分析影响DDH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儿保门诊及骨科门诊进行DDH普查的5 536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筛选出符合DDH诊断标准的患儿为观察组(n=35),另选择100例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确立影响婴幼儿DDH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初筛阳性者39例,复筛阳性者35例,阳性率6.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女患儿、二胎及以上、剖腹产、产时臀位、有家族史、高海拔地区、居住环境室温<18℃、襁褓时绑腿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产方式、地域、居住环境室温及襁褓方式是影响婴幼儿发生DDH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剖腹产、高海拔地区、居住环境室温<18℃及襁褓中绑腿是婴幼儿DDH的发生相关,可为临床筛查和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3.
临床工程作为发展迅速的交叉学科,支持着现代医疗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临床工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历程,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的临床工程进入产业创新、多元化融合的蓬勃发展阶段,临床工程行业在数字医疗、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系统、高端放疗设备、智能硬件、应急高端医疗设备等各领域还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回顾我国临床工程发展的各阶段历程与新进展,肯定了各阶段取得的成绩,也分析出仍需解决的问题,归纳总结了临床工程在多个高科技领域将会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并针对当前国内临床工程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44.
目的 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诱导缓解期联合应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ALL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长春新碱和三唑类药物联合应用出现毒副作用。将患儿分为无联合用药组、长春新碱+伊曲康唑联合组,长春新碱+伏立康唑联合组,长春新碱+氟康唑联合组,分析4组患儿相关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及治疗预后。结果 共纳入ALL患儿708例,发病中位年龄为8(1~16)岁。存在长春新碱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组共215例,其中联合伊曲康唑组79例,联合伏立康唑组36例,联合氟康唑组100例。无联合用药组493例。联合用药组患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血压37例(17.2%),趾端麻木39例(18.1%),腱反射迟钝4例(1.8%),腹痛腹胀42例(19.5%),肠梗阻5例(2.3%),低血钠43例(20%)。联合用药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无联合用药物组(P<0.05)。联合用药组中,高血压发生率、腱反射迟钝发生率及低血钠发生率:伊曲康唑组与伏立康唑组无差别(P>0.05),但大于氟康唑组(P<...  相似文献   
945.
刘亮  石岩 《吉林中医药》2009,29(5):385-386
金元四大医学名家之一李果所著《脾胃论》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他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相辅相成,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在治疗上主张温补脾阳,升提脾气,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其论述脾胃总与元气和阳气升发联系起来,治疗上并非仅着眼于补脾,而是用小量的升发之药培补升发元气。耗散结构理论很好地阐释了升发元气与补脾的关系,从而在科学理论中给中医找到了更多的旁证,也在研究中医用药方法上给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46.
目的 运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参芪地黄汤(Shengqi Dihuangtang,SDT)防治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防治DKD的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采集SDT全方7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标基...  相似文献   
947.
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 FCM)结合单克隆抗体对24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W外周血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部分指标即天然杀伤细胞(NKC)与T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未经治疗的AL患者NKC数量及T3、T4、T4/T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NKC、T3、T4及T4/T8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提示:NKC及T细胞亚群在AL的发生,发展上有重  相似文献   
948.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EEG)特点,探讨与痉挛发作相关的EEG变化及其与发作间期放电、神经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皮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此11例患者均行术中皮层EEG监测30~60min,其中4例术前行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痉挛发作,发作期头皮EEG为全导高波幅慢波、尖波伴低波幅快波活动或广泛低波幅快波活动发放;另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发作,EEG为局灶性棘慢波发放。术中皮层监测5例患者为反复的、暴发出现的多棘波活动,2例患者见持续性的棘波、尖波活动,4例未见明显的癫痫样电活动。4例行颅内电极监测者发作期EEG表现,2例为“前导性”的高波幅棘波伴随20Hz左右的低波幅快波发放;另2例为局灶性低波幅快波活动并迅速扩散,无“前导性棘波”。手术切除“前导性棘波”或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消除发作。结论:在一部分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其痉挛发作可能因新皮层局灶的电发放点燃,颅内EEG如果存在前导性的棘波,这个棘波部位可能是促发痉挛发作的点燃灶。完整切除术中监测呈现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49.
<正>患者男性,39岁。4年前发现鼻下部和左脸肿胀,经抗炎治疗2~3天肿胀很快消失。半年后左侧鼻唇沟处再次肿胀、搔痒,皮肤表面有毛刺样物,挤压时可将毛刺样物挤出,经抗炎治疗无明显改善,病变缓慢扩大,并在上唇和右鼻旁出现新的类似病变。1年半前在当地医院做左鼻旁皮肤活  相似文献   
95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S-100B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 S 10 0 B蛋白作为一种生物学指标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6 6例 ,伤后早期 (2~ 6 h)抽取血浆标本 ,并从伤后 2 4 h起连续 3~ 7d检测血浆 S 10 0 B蛋白含量 ,将其结果与患者伤后 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进行比较。结果  6 6例患者中死亡 2 5例 ,致残 2 2例 ,良好 19例。死亡组 S 10 0 B平均 2 .6 0 μg/ L,明显高于存活组 (0 .5 5 μg/ L,P<0 .0 0 1) ;死亡组中有 14例 S 10 0 B峰值超过 2 .0 0 μg/ L,而存活组中只有 4例峰值超过 2 .0 0 μg/ L(P<0 .0 0 5 )。结论 血浆 S 10 0 B蛋白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