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2 毫秒
51.
林振原  眭承志  曾伟  余青 《光明中医》2011,26(11):2257-2259
目的观察扶他林乳胶剂配合理脊通脉手法对颈型颈椎病的镇痛效果,并观察手法介质(扶他林乳胶剂)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115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扶他林乳胶外涂配合理脊通脉手法组(A组)、理脊通脉手法与扶他林乳胶剂分开使用组(B组)、塞来昔布口服组(C组)。比较3组的镇痛效果。结果疼痛评分及疗效比较,A组均优于B、C组。结论扶他林乳胶剂外涂配合理脊通脉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手法治疗中使用手法介质可以极大地提高疗效,今后在手法治疗中应注重手法介质的使用。  相似文献   
52.
甘卫冬  眭承志 《光明中医》2014,29(12):2538-2540
目的 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少年寰枢关节失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寰枢关节失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治疗两周后分别观察比较主观疼痛减轻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减痛效果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少年寰枢关节失稳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理脊通脉手法治疗)50例,对照组(局部针刺配合点穴治疗)48例,分别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视力及视觉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发病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视力及视觉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4.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眭承志 《四川中医》1995,13(9):15-17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青少年期颈椎病颈部肌肉的功能状况与理脊通脉手法的治疗效果。方法:符合青少年期颈椎病诊断标准64例,另以35例健康青少年为正常组,进行平行对照。分别进行肌电图(EMG)检测。上述病例随机选择33例(治疗组),应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另外31例(对照组),应用牵引治疗2周后,每组治疗前后对比,组间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青少年期颈椎病肌电积分(IEMG)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生理检测研究提示青少年期颈椎病患者外源稳定装置(颈部肌肉)功能下降。理脊通脉手法可明显改善青少年期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具有缓解肌痉挛,调整颈椎的外源稳定性,恢复正常的力学平衡的功能。  相似文献   
56.
颈源性眩晕病因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红星  许长河  马晶洁  眭承志 《光明中医》2008,23(11):1852-1853
文章尝试从颈源性眩晕的发生与颈部解剖的关系这方面着手分析颈源性眩晕可能的机制。目的在于为临床诊疗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以期能够举一反三、在复杂的征象中抓住重点,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7.
青少年期颈椎病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的基本概念系指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变基础,包括颈周围肌肉、关节继发性改变和相邻椎体退变增生直到压迫神经血管等,并诱发与之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但近几年来,我国颈椎病发病呈低龄化趋势,据裴仁和统计,30岁以下的颈椎病患者约占总患者人数11.1%左右,并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8.
<正>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就诊患者常见的症状,类型繁多,病因尤为复杂,有时难以具体明确[1、2],导致其容易被误诊为单纯的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延误最佳的诊治时机,影响治疗效果。目前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神经阻滞术、颈硬膜外麻醉、射频疗法、口服消炎止痛药及推拿、牵引、水针、穴位埋线、小针刀、中药等。虽然目前不乏对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和病机探讨,但都不十分完备,为了完善颈源性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我们尝试着从其发病的解剖学基础做了如下的综述。  相似文献   
59.
雌激素和细胞因子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活动关节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以关节软骨基质崩解、减少、骨赘形成、滑膜无菌性炎症为特征。其病变涉及整个滑液关节,包括软骨、滑膜和软骨下骨。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代谢状况与"血瘀"的关联性。方法 13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女性按年龄每5岁为一组,分为4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不同阶段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等骨代谢指标,同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其进行"血瘀"量化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等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 PINP与全血中切粘度、血瘀量化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β-CTX与血瘀量化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红细胞电泳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存在正相关(P0.05);N-MID与全血中切粘度、血瘀量化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血低切粘度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围绝经女性骨代谢状况与"血瘀"关系密切,血瘀是导致围绝经女性骨代谢状况发生变化而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