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指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出现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显微结构退行性变为其特征,临床表现为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增加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属于中医学"骨痿、骨痹"范畴.中医对PMOP的发病机制和中药防治以肾虚、脾虚研究为多.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表明,PMOP患者大多存在血瘀征象,谢林等[1]在临床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除痛有定处外还有舌下脉络曲张,舌质紫暗有瘀斑等其他血瘀证的表现,且其发生比例高达80%.Meumie[2]通过对骨质疏松患者骨组织形态测量学比较,发现骨质疏松患者小梁骨内有微血管的改变,认为微循环的变化参于小梁骨内部组织的改变并导致骨力学强度下降.而微循环改变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改变.瘀血的存在与PMOP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血瘀证的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瞩目成就.本文综述PMOP与血瘀证相关分子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中医从血瘀微观角度认识PMOP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从督脉论治颈源性眩晕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少玫  眭承志  刘明 《中医研究》2005,18(11):30-32
颈源性眩晕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病变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中老年眩晕常见病症之一.2001-2004年,我们依据传统医学理论,对51例颈源性眩晕从督脉论治并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内治疗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眭承志  舒旭 《中医正骨》1995,7(2):41-42
腰椎间盘突出症内治疗法研究进展黑龙江中医学院(哈尔滨150040)眭承志,舒旭,邓福树药物内治疗法作为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其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正受到广泛地关注和研究。本文复习近期有关文献,对此作一综述。1中医中药内治...  相似文献   
2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O、ET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NO、E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另设30例健康妇女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NO、ET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NO、ET)等微观分子生物学改变并参与其发病,且成为"血瘀"病机的微观病理变化基础.  相似文献   
25.
骨碎补总黄酮治疗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眭承志 《中医药学刊》2010,(6):1272-1274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具有人体衰老特征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如何进行防治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从血生化、生物力学、形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说明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症的药理作用,从科学的角度探究其治疗机制,为该药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26.
肾主骨生髓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理基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骨的脆性增加,极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又称Ⅰ型骨质疏松症,是妇女退行性病变之一,多发生绝经后5~15年,即年龄在51~7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活动不利;身高缩短,驼背;易发生骨折(常见脊椎压  相似文献   
27.
眭承志 《健康向导》2014,20(4):32-33
<正>脑卒中(中风)患者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在家庭康复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重视心理疏导脑卒中患者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  相似文献   
28.
血瘀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血瘀证病理变化的现代物质基础研究是当今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相关因子与血瘀的形成关系密切,雌激素通过促进NO、PGI2等血管舒张活性因子的表达,抑制ET、AngⅡ、TXA2等血管收缩因子表达而对血瘀证病理变化有一定影响。雌激素可能通过改善血瘀而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老年性骨质疏松血瘀病机的微观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血管内皮功能(NO、ET、VEGF)、血小板活化功能(CD62p、CD63)等的检测和分析,从微观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血瘀"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之一。方法对3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A组)、30例低骨量老年患者(B组),进行骨密度(BMD),血清NO、VEGF,血浆ET、CD62p、CD63等进行检测,同时检测30例健康青壮年(C组)作为对照,并将3组的NO、ET、VEGF、CD62p、CD63和骨密度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1)A、B组NO、ET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NO、ET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组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VEGF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组CD62p、CD63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CD62p、CD63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B、C3组的NO、ET、VEGF、CD62p、CD63与BMD均具有非常显著性相关(P0.01),表明上述指标的变化与BMD的下降有关。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NO、ET、VEGF)、血小板活化功能(CD62p、CD63)等微观分子生物学变化,其微观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可能参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病。  相似文献   
30.
活血利水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眭承志  柯岩 《四川中医》1997,15(10):2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