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血浆F1+2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确定枸地氯雷他定胶囊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18和IL-33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口服枸地氯雷他定胶囊8.8 mg,每日1次,共服用28天。通过计算患者症状积分下降指数评价疗效,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50名)血清中IL-18和IL-33的水平。结果:治疗有效率88.33%。慢性荨麻疹患者IL-18治疗前水平为131.93±60.17,高于正常对照组68.61±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8水平为87.53±47.0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IL-33水平分别为118.73±62.67和99.28±41.2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胶囊可能通过调节IL-18治疗慢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64.
65.
1048例浅部真菌病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武汉地区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并评估直接镜检法对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048例临床拟诊断为浅部真菌病者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结果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以手足癣(41.9%)、股癣(19.1%)、体癣(16.9%)为前三位。镜检总阳性率为52.7%,以股癣(73.5%)、体癣(73.5%)、花斑癣(67.4%)阳性率为前三位。镜检阳性率受病种、性别、年龄、取材部位等因素的影响。结论直接镜检作为真菌检查法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66.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未婚。阴囊、腹股沟及肛周起丘疹6个月,伴瘙痒半月。患者自诉6个月前阴囊出现散在丘疹,逐渐发展至腹股沟及肛周,无痒痛不适,至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不明,予抗病毒、抗生素(不详)治疗,皮疹仍逐渐增多,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皮疹处剧烈瘙痒,来我科门诊就诊。否认外阴溃疡史,起病前有不洁性生活史。体检:系统检查未见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P21WAF1/CIP1和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5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及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21WAF1/CIP1和Cyclin E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P21WAF1/CIP1和Cyclin E 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P21WAF1/CIP1和Cyclin E 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均不相关(P>0.05).结论P21WAF1/CIP1和Cyclin E过度表达与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8.
手足皲裂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病程长、难治愈,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1991年12月至1993年2月,我们用自制的复方尿素脂与10%硼酸软膏为对照,共治疗手足皲裂患者75例,结果复方尿素脂的疗效明显优于10%硼酸软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9.
目的:评价体外皮肤移植法建立脂溢性角化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在裸鼠背部一侧掀起约10 mm×10mm的全层皮瓣,将制备好的10 mm×10 mm的脂溢性角化病组织块移植于创面上.观察裸鼠移植的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大体形态学变化,观察至1个月后将皮损切除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后观察皮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20只裸鼠中有15只出现了肉眼可见的脂溢性角化病样皮损(15/20,75%),组织学上与人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态相一致.结论:体外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移植的裸鼠模型建模方法可靠,能比较真实地模拟脂溢性角化病的组织学形态,可为脂溢性角化病的研究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70.
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主因躯干、四肢红斑伴瘙痒、脱屑3年余,阴囊及肛周肿物1年余,于2011年1月5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闪,额部、颈部及双手背出现红斑、脱屑,伴瘙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