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药方剂外洗治疗多发性跖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发性跖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足底良性赘生物,数目多,分布范围广泛,顽固难治.我们于2002年1月-2003年10月采用中药煎水浸泡法治疗多发性跖疣35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施工工人及周边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评价健康教育这种干预方式的有效性,为以后对流动人口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对襄阳市某地区施工基地的工人及周边居民开展有关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对其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比较调查对象在干预前后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行为态度变化情况,通过卡方检验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特别是艾滋病的传染源(干预前66.87%,干预后的80.27%)、传播途径(干预前43.40%,干预后59.64%)等方面,同时改变了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例如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同居的比率(干预前的49.69%,干预后68.22%)等,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健康宣传教育,显著提高了施工工人及周边居民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减少了危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60例CU患者和50名正常人外周血IL-18和IL-33表达水平,同时分析其差异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CU患者IL-1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枸地氯雷他定治疗28 d后,患者IL-1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33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U患者在使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前、后IL-18的浓度变化与其临床疗效呈正相关(r=0.620,P0.05)。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CU发病的病理过程,而IL-33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枸地氯雷他定对参与CU发病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研究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P2 1WAF I和PCNA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 5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及2 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2 1WAFI和PCNA蛋白进行检则。结果 4 5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织中P2 1WAF I阳性表达率为6 6 .7% (30 / 4 5 ) ,而正常皮肤组织中P2 1WAFI蛋白的表达率为2 0 .0 % (4/ 2 0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 ;PCNA蛋白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 8.9% (31/ 4 5 ) ,而正常组织中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 0 .0 % (12 / 2 0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 .0 5 ) ;P2 1W AF I蛋白和PC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均不明显(P>0 .0 5 )。结论 P2 1WAFI和PCNA与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E和P16蛋白的表达,旨在了解它们在脂溢性角化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应用混合脱敏液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应用特异性脱敏疗法治疗过敏性疾病已越来越广泛。然而,诱发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往往十分复杂,不同过敏性疾病可由同一过敏原所致,同一病人又可对多种过敏原敏感。因而在进行特异性脱敏治疗时,对过敏原的选择十分重要。为探讨混合脱敏液对不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我们在过敏原皮试检测的基础上,选择了134例对多种过敏原敏感的患者用混合脱敏液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观察大黄注射液治疗疱疹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57例疱疹性皮肤病患者(其中带状疱疹59例,单纯疱疹98例),分成治疗组117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应用大黄注射液每次2 mL,im,qd或bid,皮损局部另用大黄注射液湿敷;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每次0.1 g,po,qid,皮损局部用0.1%依沙丫啶溶液湿敷,或3%阿昔洛韦软膏外涂.两组均以5 d为1个疗程,未愈者再重复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的有效率分别为82.1%和98.7%,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100.0%;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但在疼痛症状的缓解及皮损结痂恢复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的疗效好,疗程短,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9.
与病毒唑对照 ,试用电子束火花治疗带状疱疹病人 6 6例。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但电子束火花治疗带状疱疹在镇痛、消炎方面优于病毒唑组 ,适宜疼痛显著的病人选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样配体1A(TL1A)及其受体DcR3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 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TL1A及其受体DcR3的水平。结果:银屑病组外周血TL1A和DcR3水平分别为(478.21±231.18)pg/mL和(638.31±310.73)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67±82.85)pg/mL和(245.16±111.52)pg/mL (P<0.05)。进行期患者TL1A和DcR3水平分别为(584.91±298.52)pg/mL和(860.41±402.78)pg/mL,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的(261.73±120.84)pg/mL和(467.34±225.16)pg/mL(P<0.05);银屑病患者组外周血TL1A与DcR3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TL1A及其受体DcR3水平显著升高,TL1A可能通过与其受体DcR3结合参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