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总结分析13例经介入封堵治疗咯血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介入诊疗儿童咯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等情况。结果:13例患儿共行介入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21例次、动脉栓塞治疗14例次。临床表现大量咯血4例,中-少量咯血9例,合并肺炎10例,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阳性7例,贫血9例,介入诊疗前心脏彩超检出侧枝血管形成5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出9例。心导管DSA检查总共发现畸形肺血管32支,其中支气管动脉异位起源25支(25/32,78.125%),另有7支(7/32,21.875%)系体循环来源的非支气管动脉。治疗上给予止血、吸氧、维持通气、纠正贫血等常规治疗,经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治疗14例次,术后3 d内均停止咯血,造影剂纵隔渗漏2例、胸痛4例、股动脉血栓1例。 结论:对于怀疑血管畸形所致的儿童咯血患儿,心脏彩超联合心脏CT及血管重建检查具有筛查意义,DSA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利用封堵器栓塞畸形动脉止血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介入封堵PDA患儿848例,其中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11例,发生率为1.29%.11例患儿年龄(1.4±0.5)岁,包括男性3例,女性8例.降主动脉造影测PDA直径为(7.9 ±3.0)mm,选择封堵器前伞直径8~18(11.6 ±2.5)mm,术后1d复查心脏超声发现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患儿术前血小板为(261.0 ±74.9)×109/L,术后血小板最低下降至(23.4±9.3)×109/L.8例发生于术后第1~3天,2例发生于术后第4天,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8例出现皮肤出血点,3例合并鼻衄,1例合并溶血,6例合并中度贫血(Hb:71~86 g/L),所有病例无重要脏器出血.8例术后1~3d出现发热,1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内科治疗3周无效转外科手术后血小板恢复外,其余经止血、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内科治疗后,9例于术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PDA直径较大、封堵器直径较大、残余分流、术后感染、穿刺处血肿有关,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3.
医学水平的高低,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成正比,它甚至决定着国家与社会能否高能、快速、有效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生产与发展的生产力、推动力,只有通过提高医学水平,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才能使所有人更富精神活力的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而要提高医学水平,同样应当首先重视人在医学事业中的关键性作用,加强对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尤其是要转变以往的"一次性教育模式",注重对医学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主要就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措施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以期能增强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性,促进我国医学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实时三平面显像技术探讨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室非同步化运动特点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 DCM患儿19例,均给予药物治疗并随访.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应用GE Vivid 7三平面显像技术同步获取其心尖四腔、左心室两腔和左心室长轴切面的三平面组织同步成像,收缩达峰时间(Ts)在60~150 ms者自动编码呈绿色、150~300 ms编码呈黄色和橙色、300~500 ms编码呈红色.测定其后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及前间隔的基底段和中间段Ts,计算Ts的标准差(Ts-SD).比较DCM药物治疗前、后左心室组织同步成像图特点、Ts及Ts-SD.结果 DCM左心室部分节段在药物治疗后心肌颜色由红色转变成橙色或由橙色转变成黄色,虽然左心室Ts-SD有所增加,由治疗前的(52.90±29.60) ms 增加到治疗后的(69.00±37.55) ms(P>0.05),但多数节段Ts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 儿童DCM普遍存在左心室非同步收缩,药物治疗可能有改善DCM儿童左心室非同步收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应用高频超声评价急性期及远期川崎病患儿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缓冲功能的价值.方法 50例受试者纳入试验.包括15例急性川崎病患者(急性期组),18例远期川崎病患儿(远期组),17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对照组).观察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缓冲功能指标-横断面顺应性、容积扩张性及僵硬度指数.结果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僵硬度指数急性期组及远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容积扩张性急性期组与远期组均低于对照组,颈总动脉横断面顺应性远期组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容积扩张性呈负相关(r=-0.301,P=0.034),与僵硬度指数呈正相关(r=0.289,P=0.042).结论 急性期及远期川崎病患儿均存在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缓冲功能的降低,高频超声可用于检测川崎病患儿颈动脉变化.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在中国西部城镇的诊治现状及改进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期间确诊、疑诊的CHD患儿126例进行集中随访,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综合评价确诊病例的病情、需接受治疗的时机、方式及预后,并分析死亡患儿的死因。结果确诊CHD患儿50例,其中单纯性CHD 32例(64%),复杂性CHD 18例(36%);目前成活40例(80%),其中8例已接受手术治疗,32例尚未接受手术治疗;死亡10例(20%),主要死因为严重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及缺氧发作。结论该地区CHD患儿术前死亡率及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较大,主要受限于当地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需专科医生及专业医院渗透到中小城镇,形成有效的诊治网络以帮助CHD患儿得到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甲状舌管囊肿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2例甲状舌管囊肿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并与手术及病理报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表现肿块大部分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复杂多样,表现为三种:无回声,低回声,回声呈不均质多样性。结论 超声诊断小儿甲状舌管囊肿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应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分析正常儿童左、右心房和房间隔的机械功能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正常儿童30例,取心尖四腔心切面,清楚显示左、右心房和房间隔,测量并计算心房及房间隔运动参数。结果正常儿童心房及房间隔的运动参数随心动周期呈动态变化:心房壁在心室收缩期末最薄,于心室舒张期增厚,至心室舒张末期最厚;房间隔于心室收缩期末期突向右房,于心室舒张末期突向左房。左、右心房壁及房间隔厚度、增厚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右心房最大横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房最大横径缩短幅度大于右心房(P<0.05)。结论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可以动态分析正常儿童心房运动特点,为心房功能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9.
川崎病(MCLS)可引起冠状动脉(CA)病变,为小儿时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原因。1976年Weyman等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显示左主冠状动脉(LMCA)后,1984年Satomi等报告用多平面、多角度观察冠状动脉近端和远端各分支,为无创性检查CA病变提供了较有前途的方法。近年国内已有为数不多报告。我院1988年1月~1989年12月应用2DE较系统地检查川崎病38例(106例  相似文献   
40.
患儿,女,5岁3个月,因发现心脏杂音5a入院。既往无发绀、胸闷、晕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史。查体:体温36.2℃,脉搏104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90/58mmHg(1mmHg:0.133kPa)。发育、营养可,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音有力、律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