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5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观察阿霉素诱导的低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模型鼠心功能和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的情况,以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移植后低龄DCM鼠心功能和钠通道的改变,探讨BMMSCs移植后钠通道对心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75只14 d龄的雌性SD鼠分为5组:正常组、正常+BMMSCs移植组(正常鼠左室前壁注射BMMSCs)、DCM组、DCM+ PBS移植组(DCM鼠左室前壁注射PBS)、DCM+BMMSCs移植组(DCM鼠左室前壁注射BMMSCs),以腹腔注射阿霉素来诱导低龄DCM模型鼠;移植后4周以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冰冻切片评价BMMSCs植入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各组大鼠心功能和钠通道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荧光干细胞示踪检查显示植入的BMMSCs在注射点附近呈团分布或沿进针路径分布,生长良好;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DCM组心功能较正常组及正常+BMMSCs移植组降低(P<0.05),DCM+ BMMSCs移植组心功能较DCM组及DCM+ PBS移植组提高(P<0.05),DCM+BMMSCs移植组移植4周后心功能较移植前提高(P<0.05);膜片钳检查显示DCM组钠电流(sodium channel current,INa)的电流密度峰值较正常组及正常+BMMSCs移植组降低,电流-电压(I-V)曲线上移,激活减慢,激活曲线右移,失活加快,失活曲线左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CM+BMMSCs移植组的INa电流密度峰值较DCM组及DCM+PBS移植组提高,I-V曲线下移,激活加快,激活曲线左移,失活减慢,失活曲线右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MSCs移植能改善低龄DCM鼠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BMMSCs移植后钠通道功能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2.
彩色超声心动图监测大鼠心肌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病模型建立的方法及无创超声技术对其心功能的监测。方法阿霉素腹腔注射法建立心肌病动物模型,病理切片检查验证此模型的建立情况:经胸超声技术检测大鼠左室容积、内径及室壁厚度以了解其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左室缩短分数(leftventricularshortfraction,LVFS)变化。结果(1)106只Wistar大鼠注射阿霉素8周后,成功建立了58只心肌病模型,成功率55%;(2)随机抽样10只大鼠的病理切片显示呈心肌病样改变;(3)无创超声技术监测心肌病模型鼠LVEF、LVFS,较正常大鼠下降20%~30%,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霉素腹腔注射法操作简单,可建立可靠的心肌病动物模型;超声技术能准确、方便、无创地监测心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3.
肾母细胞瘤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超声诊断肾母细胞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6例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的超声资料。结果 肾母细胞瘤超声诊断正确率为 91.30 % ,超声分期正确率为 80 .43%。超声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为主且常伴液化坏死的实性肿块 ,49%的肿块内部显示散在点状强回声 ,部分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瘤血供丰富 ,内部常探及高速、高阻动脉样血流 ,RI值 >0 .63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46.81%的病例可以显示残余肾脏 ,且残肾基本无血供。结论 超声诊断正确率较高 ,能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应成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联合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及组织追踪成像(Tissue Tracking Imaging,TTI)评价急性期及慢性期川崎病患儿的左心纵轴收缩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68例受试者纳入试验,年龄(5....  相似文献   
25.
球囊扩张术建立幼兔动脉狭窄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幼兔髂动脉狭窄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70只,(60±15)d,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手术组采用球囊扩张损伤髂动脉内皮,观察其术后管腔面积,内、中膜面积变化情况,并计算其术后狭窄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手术组术后4周狭窄率高达80.24%。术后内膜、中膜面积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损伤可用于建立幼兔髂动脉狭窄模型,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组织同步化成像(TSI)评价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左心室心肌收缩和舒张运动的同步性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住EFE患儿16例,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TSI测量左心室各节段长轴方向的收缩达峰时间(TS),舒张早期达峰时间(TE).计算12节段TS和TE的标准差(TS-SD和TE-SD),评价左心室收缩舒张同步性.对照组为同期整形外科和骨外科住院患儿20例.结果 (1)EFE组治疗前TS-SD高于对照组及EFE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EFE组TE-S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TE-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EFE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好转.结论 EFE患儿左心室存在以收缩不同步为主的失同步化运动,TSI检测可无创、快速定量评价左心室同步性.  相似文献   
27.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儿童肺静脉异位连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肺静脉异位连接的超声表现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1例肺静脉异位连接患儿,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22天~10岁,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18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PAPVC)13例.结果 31例APVC在TTE中均有右心负荷增加表现.18例TAPVC的解剖分型为心上型9例(50%),心内型9例(50%),16例(88.89%)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与手术结果完全或基本符合,2例(11.11%)误诊为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13例PAPVC的解剖分型为心内型12例(92.31%),心上型1例(7.69%),均合并房间隔缺损,其中9例(69.23%)合并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9例(69.23%)TTE诊断与手术结果完全或基本符合,4例(30.67%)误诊为单纯房间隔缺损.结论 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心增大时,无论是否伴有房间隔缺损,均应注意常规检查4条肺静脉入口位置及血流方向.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相似文献   
29.
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并冠状动脉畸形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9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的患儿229例,对患儿复杂先心病的病种构成、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冠脉畸形类型及其发生率、异常冠状动脉跨过右心室流出道的病种、跨过右心室流出道的异常冠状动脉类型,以及患儿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患儿共检出27例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检出率为11.8%;其中左单支冠状动脉15例,发生率6.55%,占发生冠脉畸形中的55.56%.27例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中16例异常冠状动脉跨过右心室流出道,占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6.99%,异常冠状动脉跨过右心室流出道的先心病类型分别为法乐氏四联症7例、右室双出口3例、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例、单心室/大动脉移位1例.229例患儿照影死亡1例,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并冠状动脉畸形造影总数的3.70%,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造影总数的0.44%,手术死亡3例,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并冠状动脉畸形手术患儿的16.67%.结论:儿童复杂先心病冠脉畸形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