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110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3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4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0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目的 探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K-ATP通道开放剂克罗卡林(Cromakalin)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C组为克罗卡林干预组.应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OX42(小胶质细胞的标志)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情况;应用特异性尼氏染色进行海马CA1区神经元计数.结果 A组各时间点海马 CA1区OX42,iNOS均有少量表达,B组OX42,iNOS随时间推移表达增多,72 h达高峰,7 d减少,与A组相比两者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各时间点OX42、iNOS与B组相比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omakalin能明显抑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内OX42增殖,减少iNOS的表达,降低海马神经元的死亡程度,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8)和bFGF组(n=8)。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1 h再灌注24 h,bFGF组缺血即刻一次性经腹腔注射bFGF(10μ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以相同方法给予0.9%的生理盐水。术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热休克蛋白70蛋白的表达在bFGF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增加(P〈0.05);bFGF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均较损伤组明显减少(P〈0.01,P〈0.05)。结论 bFGF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活性,减轻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热休克蛋白70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3.
54.
姜黄素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郁金、莪术等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是批准的食物添加剂之一,最早被用作食品防腐剂、增味增色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姜黄素能调节各种信号分子,如炎性分子、转录因子、趋化因子、蛋白激酶、载体蛋白,细胞生存蛋白,耐药蛋白,黏附分子、生长因子、DNA、RNA和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有非常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作用等。现就近年来姜黄素在脑血管疾病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选择入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平均年龄46~70岁.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在发病3~10 d内晨服氟西汀20 mg,1次/d,持续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3个月后使用FuglMeyer 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FuglMeyer motor scale (FMMS)及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早的给予氟西汀,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氟西汀可能参与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56.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一种严重危害青少年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再次攀升,其发病率也逐渐有所升高,这在农村等边远贫困地区尤为明显,其诊断治疗随着新技术,如CT、MRI、TCD、免疫技术等应用,对其病程病情和预后及临床治疗均具有指导意义。现就18例结核性脑膜炎病例TCD、CT、MRI及临床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8~61岁,平均26.4岁;8~20岁4例,21~30岁8例,31~40岁4例,41~50岁1例,51~61岁1例。诊断根据患者脑膜刺激征、 相似文献
57.
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又名震颤性麻痹,是由于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而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使调节运动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失去平衡,导致少动-强直症状。该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僵直、运动迟缓,姿势反射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因目前仍不清楚。据流行病学统计,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大约1%的人患有帕金森病,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和我国差不多,估计在中国约有200万人患有此病。由于人口的老龄化,PD的患病人数也在逐渐增加。由于帕金森病最初症状不明显,起病缓慢,加之早期诊断技术不完善,往往确诊… 相似文献
58.
患儿、男、8岁。因眼球震颤,行走不稳,于1987年10月1日以脑炎入院。入院前半月发热(P39℃),咳嗽,流泪,当地按感冒服磺胺及安乃近药,治疗4天好转。入院前5天自述视物昏花,头晕。家属发现双眼球颤动,但是其它情况尚好。入院前3天行走不稳,伴纳差,发呆、精神不振,呕吐,症状渐加重。入院前1天不能行走,思睡。在门诊急做颅脑CT检查示脑室系统轻度扩大其余未见异常。其它病史无特殊记载。入院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萎靡,有时烦躁不安,P37.2℃,颅神经系统两眼粗大,水平样眼震伴轻微旋转样跳动,呈持续性向各方向注视均明显,近使患儿不敢抬头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多模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1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脑MRI、MRA、MRS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RI:线粒体脑肌病病灶多位于颞、枕、顶叶,病灶具有不符合脑动脉分布及游走性的特点;4例患者病灶对称性累及豆状核、丘脑和(或)尾状核;2例患者大脑、小脑、脑干萎缩,脑室增大,脑沟增宽。病灶均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陈旧性病灶T2信号稍高;MRA:10例新发病灶处脑动脉及其远端分支较对侧相应脑动脉增粗,信号增强;MRS:14例新鲜病灶可检出倒置的乳酸双峰波及NAA/Cr降低。结论线粒体脑肌病的多模式MR影像学特点有一定的特异性,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