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深圳地区儿童主要食物过敏原的变化情况,为儿童食物过敏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986例疑似过敏患儿,采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首先进行混合食物过敏原筛查检测,部分阳性患儿进行了6种常见食物(鸡蛋白、牛奶、鱼、小麦、花生、大豆)的特异性IgE(sIgE)检测,并对5年间儿童食物过敏原分布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混合食物过敏原筛查总阳性率为37.0%(1104/2986),其中42.4%(468/1104)的阳性筛查标本进行了6种常见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5年间深圳地区食物过敏患儿的主要过敏原为鸡蛋白和牛奶,在进行了6种常见食物过敏原sIgE检测的患儿中,鸡蛋白slgE阳性率在62.5%~72.2%之间,牛奶slgE阳性率为56.9%~76.5%,仅2009年牛奶slgE阳性率较2008年显著上升(P〈O.05),5年间其他时间2种过敏原MgE阳性率均无明显变化。5年间鸡蛋白和牛奶slgE同时为阳性的比例在65%~73%间,5年间无明显变化。5年间,鱼slgE的阳性率最低,均在4%以下,无明显变化;小麦slgE阳性率在2007~2010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回到正常水平,总体无显著变化;花生和大豆slgE阳性率5年间的变化规律性不显著,总体阳性率在5%~11%之间。结论深圳地区儿童最为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白和牛奶,小麦、花生和大豆也是重要的过敏原,过敏原为鱼的比例较低。5年间深圳地区常见食物过敏原的分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2.
EB病毒感染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各种发热疾病中EB病毒感染阳性率 ,了解其在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住院患儿 15 7例 ,0 .5~ 14岁 ,平均 4 .5岁 ,其中 ,男 96例 ,女 6 1例。其血液标本应用PCR荧光半定量技术进行分析 ,同时应用 4 8例正常体检患儿血液标本进行对照。卡方检验。结果  15 7例患儿血液EB病毒DNA检测共 5 1例阳性 ,阳性率为 32 .4 7% ,对照组 4 8例 ,1例阳性 ,阳性率为 2 .0 8% (χ2 =30 37,P <0 .0 1)。其中 ,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较高 (75 .0 0 % ) ,川崎病、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亦较高 ,分别为 31.2 5 %、38.10 %和 33.33%。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为 12 .0 0 % ,其他为 10 .0 0 %。结论 EB病毒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化脓性扁桃体炎以及川崎病等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 ,表明EB病毒是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23.
病例选择与分析:本院自 1999年 12月至 2002年 11月共进行胃镜检查 625例,伴有胃十二指肠反流者 68例,占 10 88%。其中男 36例,女 32例,最小 4岁,最大 16 5岁,平均年龄 9 5岁。同时选择检查时间、性别、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病例 68例配对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均禁食 6h以上,应用利多卡因咽部麻醉,均不应用松弛剂及镇静剂。方法:应用PentaxFC24纤维胃镜,由同一人操作。小儿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诊断按照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试行)进行 [1],食管炎按成人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诊断 [2];胃十二指肠反流的诊断…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儿童非典型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特点。 方法2000年3月至2005年4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在住院患儿中检测出EBV VCA IgM和(或)EBV DNA阳性共690例,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22例,另外268例为非典型EBV感染,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儿童非典型EBV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191/268,71.3%),其它为皮炎13例(4.9%)、腹泻病10例(3.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例(3.7%)、肾炎或肾病7例(2.6%)、肠系膜或颈淋巴结炎8例(3.0%)、结膜炎7例(2.6%),川崎病、嗜血细胞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4例(1.5%),心肌炎、播散性脑脊髓炎各2例(0.7%),再生障碍性贫血、坏死性淋巴结炎、腮腺炎、高IgM血症、嗜酸细胞增多症各1例(0.4%),诊断不明1例(0.4%)。其中嗜血细胞综合征患儿有2例死亡。 结论儿童非典型EBV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预后不一。EBV VCA IgM或EBV DNA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哮喘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5年后的过敏原变化情况。方法对2003—2004年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哮喘门诊登记且登记时均行皮肤点刺实验(SPT)并给予ICS治疗的133例哮喘患儿,进行现场回顾性调查。现场调查包括填写调查表和复查SPT。结果 133例哮喘患儿完成了5年前后的2次SPT检测,5年前121例(91%)SPT阳性,12例(9%)SPT阴性;5年后133例中119例(89.5%)SPT检测阳性,14例(10.5%)SPT阴性,与5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后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的阳性率均无明显变化,但蟑螂和树花粉明显增加(P>0.05),牛奶、鸡蛋明显减少(P>0.05)。结论哮喘患儿5年后过敏率变化不大,吸入性过敏有所增加,食物过敏有减少趋势。屋尘螨和粉尘螨仍然是主要过敏原。ICS治疗与否对过敏情况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