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观察德国福克全自动过敏原定量检测(简称德国法)和瑞典法玛西亚全自动过敏原检测(简称瑞典法)2种方法检测儿童常见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 183例疑诊变态反应性疾病患儿,分别采用瑞典法和德国法进行血清6种常见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Kappa检验分析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的一致性,秩和检验分析2种方法检测阳性样本IgE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2种方法检测尘螨特异性IgE一致性较高(Kappa>0.8),食物特异性IgE一致性较差(Kappa<0.4),其中牛奶特异性IgE一致性中等,虾特异性IgE一致性较好(Kappa>0.4);德国法尘螨IgE水平低于瑞典法(P<0.05),食物IgE水平高于瑞典法(P<0.05)。结论 2种方法检测吸入性IgE一致性高,均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但检测食物IgE的一致性较差,德国法检测结果不能以瑞典法检测结果作为参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19年4月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44例患儿,男31例、女13例,平均年龄(9.64±3.36)岁(2岁9个月~15岁),平均体质量(34.91±15.10)kg(12.6~65 kg);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腹痛16例、腹泻2例、P-J综合征1例。25例患儿检出病变,其中年龄6岁的7例患儿中4例检出病变。25例消化道出血患儿中16例检出病变,16例腹痛患儿中8例检出病变,2例腹泻患儿中1例检测病变。检出病变包括回肠憩室14例、克罗恩病4例、小肠非特异炎症(充血、糜烂、溃疡)3例。所有患儿在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后均未出现穿孔、严重出血及麻醉等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在儿童小肠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的胃镜、腹部彩超特点,探讨胃镜联合腹部彩超检查早期协助诊断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32例腹型HSP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行胃镜和腹部彩超检查时未出现皮肤紫癜,回顾性分析其胃镜、腹部彩超特点。结果:胃镜异常表现29例(29/32=90.6%),主要显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呈现充血、水肿、出血灶、糜烂甚至溃疡,以十二指肠降部病变为著;腹部彩超异常表现25例(25/32=78.1%),受累肠壁主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部分肠管壁增厚并血流丰富。胃镜及腹部彩超均有异常改变23例(23/32=71.9%)。2项检查均异常的患儿腹痛后(9.780±3.190) d出现紫癜样皮疹,而其影像检查结果于腹痛后(6.130±1.914) d获得,较临床诊断时间平均提前3.65 d(t=9.23,P<0.01)。结论:腹型HSP患儿的胃镜、腹部超声检查均有异常者较为常见,两者联合检查有助于早期协诊腹型HSP,并能有效地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深圳市儿童支原体的流行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5725例患儿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结果两年间该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IgM的总检出率为43.1%,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Mp-IgM的检出率持续达40%以上,感染患儿经临床相应治疗均取得明显效果,证实该期间存在支原体流行;发病年龄前移,1~3岁的儿童Mp-IgM的检出率高达53.5%,≤1岁的婴儿检出率为26.7%.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本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本病的发生及流行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胆汁返流患儿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阳性率,探索Hp感染在胆汁返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小儿胃镜诊断慢性胃炎伴胆汁返流,检测血清Hp抗体,应用^13C-Hp尿素呼气法及Hp-PCR—DNA检测,诊断Hp感染。并进行χ^2检验。结果96例胃炎患儿中39例Hp阳性,阳性率为40.63%。伴胆汁返流19例,阳性率为39.5%,不伴胆汁返流20例,其阳性率为41.69%,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无显著。结论小儿胆汁返流与Hp感染有关。临床诊疗过程中应考虑Hp感染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MP-HLH)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年6月-2013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MP-HLH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治疗经过、转归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P-HLH患儿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岁、3岁和6岁,均无基础性疾病.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起病.明确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在第3周开始出现中性粒细胞[(0.08 ~ 0.68)×109/L]、红蛋白[(79~103)g/L]、血小板[(64~157)×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1.3~1.5)g/L]下降,乳酸脱氢酶[(1 170~1 285) U/L]、血清铁蛋白[(936.7 ~39 789.0)μg/L]增高.2例T细胞减少,1例NK细胞活性显著下降.骨髓增生活跃,并出现吞噬血细胞现象.CT均发现肺内实变伴胸腔积液,2例入住PICU,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3例均使用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2例吸出树样支气管管型.3例均予以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其他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其中1例给予地塞米松[10mg/(m2·d)]、环孢霉素[6 mg/(kg·d)]、依托泊苷[150 mg/(m2·d)]化疗.最终2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8例患儿中,国外患儿在1~2周内诊断并开始激素治疗,治愈10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出血倾向及脑膜脑炎.国内患儿在2周~1个月后诊断及治疗,治愈5例,死亡1例,死于重症肺炎.结论 儿童MP-HLH是一种罕见并发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予以激素治疗预后良好,避免免疫瀑布启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死亡可能与诊断过晚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方法回顾1例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患儿的粪菌移植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2岁,以肠道感染起病,予以足疗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腹泻仍迁延不愈,最终给予粪菌移植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未见不良反应。检索国外文献,儿童粪菌移植主要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DI)和炎症性肠病(IBD)中,有效率分别为90%~100%和55.6%~100%;而国内文献中,粪菌移植在儿童中主要用于CDI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中,有效率100%,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粪菌移植治疗儿童严重食物过敏性胃肠病短期安全有效,但其在儿童中的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深圳市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晶  郑跃杰  邓继岿  白大明 《广东医学》2007,28(7):1160-1161
目的 观察2004~2005年深圳市儿童肺炎支原体的流行情况.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5 725例患儿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结果 两年间该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IgM的总检出率为43.1%,其中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Mp-IgM的检出率持续达40%以上,感染患儿经临床相应治疗均取得明显效果,证实该期间存在支原体流行;发病年龄前移,1~3岁的儿童Mp-IgM的检出率高达53.5%,≤1岁的婴儿检出率为26.7%.结论 肺炎支原体为深圳市2004~2005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本病的发生及流行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胆汁和胃泌素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酸和胆汁反流在小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发生情况以及胆汁和胃泌素在小儿GERD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将GERD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共检测42例。同时应用便携式食管pH监测仪及胆汁监测仪对其进行24hpH监测及胆汁联合监测,对相应病例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空腹血清胃泌素(GS)测定,同期检测13例无胃食管反流症状并排除了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的儿童作为对照。结果:42例患儿中24例为RE(内镜检查存在食管下段黏膜充血等病损),18例为NERD(内镜检查黏膜正常)。GERD患儿pH<4及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总时间百分比、酸及胆汁反流的总次数和反流>5min的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RE组的食管酸暴露时间(pH<4)及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较NERD组明显增高(P<0.05)。NERD组6例(33.3%)、RE组16例(66.7%)出现酸和胆汁混合反流(P<0.01)。RE组和NERD组血清GS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且RE组的血清GS浓度明显高于NERD组(P<0.05)。结论:小儿GERD中以混合反流为主,胆汁反流在小儿GERD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GS的分泌异常可能参与了小儿GERD的发病过程。在小儿GERD的发展过程中,GS和胆汁反流可能起正性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2011年,深圳地区儿童主要食物过敏原的变化情况,为儿童食物过敏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986例疑似过敏患儿,采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首先进行混合食物过敏原筛查检测,部分阳性患儿进行了6种常见食物(鸡蛋白、牛奶、鱼、小麦、花生、大豆)的特异性IgE(sIgE)检测,并对5年间儿童食物过敏原分布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间混合食物过敏原筛查总阳性率为37.0%(1104/2986),其中42.4%(468/1104)的阳性筛查标本进行了6种常见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5年间深圳地区食物过敏患儿的主要过敏原为鸡蛋白和牛奶,在进行了6种常见食物过敏原sIgE检测的患儿中,鸡蛋白slgE阳性率在62.5%~72.2%之间,牛奶slgE阳性率为56.9%~76.5%,仅2009年牛奶slgE阳性率较2008年显著上升(P〈O.05),5年间其他时间2种过敏原MgE阳性率均无明显变化。5年间鸡蛋白和牛奶slgE同时为阳性的比例在65%~73%间,5年间无明显变化。5年间,鱼slgE的阳性率最低,均在4%以下,无明显变化;小麦slgE阳性率在2007~2010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回到正常水平,总体无显著变化;花生和大豆slgE阳性率5年间的变化规律性不显著,总体阳性率在5%~11%之间。结论深圳地区儿童最为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白和牛奶,小麦、花生和大豆也是重要的过敏原,过敏原为鱼的比例较低。5年间深圳地区常见食物过敏原的分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