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7篇
中国医学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医治疗高热急症欲达到高效、速效、安全的基本要求,除恰当选用方药和剂型外,给药途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传统的膏丹丸散汤和口服给药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高热急症的需要。因此必须研究多途径、多方法的抢救措施。近几年来,各地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一、静脉、肌肉给药静脉给药治疗高热急症,收效快,疗效高。从重庆中医研究所观察的779例急性感染  相似文献   
132.
本文以常见急腹症为契机,以其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早期即见三阳腑实,后期则见三阴虚衰,甚则以厥脱的证候为主证;故提出以六经辨证论治急腹症,进而说明六经病机演变规律是急腹症发生发展转归的重要病理基础。三阳经腑郁结化热是急腹症的基本病理,邪陷厥阴是急腹症的严重转归,三阴寒凝阴结是急腹症的常见变证,六经病治法和方剂至今仍是治疗急腹症的有效方法。因此,用六经辨证论治急腹症不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手术率,而且可为中西医结合攻克急腹症开辟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3.
证候模型研究的思路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证候模型作为中医理论和中药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一直受到关注.证候模型应该是与生物学和药理学的整体动物模型如生化模型、病理模型、转基因模型和细胞模型等不尽相同的一类生物表征模型,如舌象、唇象、爪象、耳轮、尾尖、眼球、毛皮以及动物行为等表现.这种模型应该符合中医四诊信息所表达的证候表现特征,而不是用想象的某些生物指标来替代.证候模型研究设计应该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所谓"因"指造模因素,如寒凝血瘀之寒;所谓"脉"泛指舌脉等临床表现,在这里指模型的体表特征;所谓"证"则是对体表特征所反映的病理机制的概括;所谓"治"指方剂干预效果的反证."脉"应是证候模型评价的较直接、较直观、较重要的指标体系.只有在模型的生物表征符合人体证候的临床表现基础上,才能确认这种模型的证候性质.而"治"的重点是方,以方测证是证候模型验证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证候模型在当今中医药理论研究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能替代人体证候,在证候模型上得出的结论还不能直接解释人体证候有关的问题,证候研究的原则仍应以人体为主.  相似文献   
134.
1背景可疑痴呆(Questionabledementia,QD)概念被用来描述那些有认知障碍而又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群,由美国老年病学家D.P.Devand博士等于1996年在第45期《美国老年病学杂志》首次提出[1]。有关健康与衰老的大量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约30%的人有认知障碍但尚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2]。平均2.5年随访研究发现,41.3%的QD个体进展为痴呆,44%的QD不能确定是痴呆,14.7%的人仍是QD[1]。Bowen等[3]报告QD转化成痴呆的数量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8、36、54个月后随访时转化率分别为24%、44%和55%。有证据表明…  相似文献   
135.
精明丹冲剂治疗老年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和方法1 1 观察对象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人 ,共收治老年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 95例 ,男性 63例 ,女性 32例 ,年龄最大 78岁 ,最小 50岁。治疗前 2周内采血2次 ,如 2次血清胆固醇 (TC)均≥ 6 5mmol/L ,或甘油三酯 (TG )≥ 1 54mmol/L ,或高密度脂蛋白(HDL c)男性≤ 1 0 4mmol/L ,女性≤ 1 17mmol/L者 ,均可列为观察对象[1] 。两组病例病程以 2年以上者为多 ,均占 80 %以上。1 2 观察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 61例 ,平均年龄 ( 61 83± 7 63)岁。对照组 34例 ,平均年龄( 63 2 9± 8 1…  相似文献   
136.
目的:观察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对大鼠脑tau蛋白磷酸化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双侧侧脑室注射链脲佐菌素3 mg/kg,第3天重复此剂量;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链脲佐菌素.21 d后,取大鼠海马,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 方法观察海马tau蛋白在Ser199/...  相似文献   
137.
目的:通过古代文献研究,探讨郁证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为规范郁证证候特征文献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华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检索民国以前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000余部,检索词包括"郁证"、"百合病"、"脏燥"、"梅核气",经统计分析找出与上述病证相关的中医证候要素与症状相关性。结果:共纳入851篇文献的内容(851条原文),2873个症状,规范后185个症状,18个证候要素,对证候要素与症状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气滞与情绪抑郁、烦躁、吞酸、胁肋胀痛等相关;气虚与悲伤欲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胆怯易惊等相关;血虚与健忘、失眠、头痛、头晕等相关;内火与悲伤欲哭、乏力、烦躁、口苦等相关;痰与悲伤欲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咽中异物感等相关;肝与烦躁、口干、情绪抑郁、头晕等相关;脾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乏力、倦怠等相关;心与胆怯易惊、健忘、哭笑无常、失眠等相关;肾与乏力、口干、小便不利、肢体酸软等相关。结论: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郁证证候特征与目前大多数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基本相符,古代文献中对郁证的论述可为当代研究抑郁症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8.
2009年12月18日9Am,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类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王永炎教授来到老年病房,开始例行查房。所查病例主诉:近日眩晕发作,起床加重,视物旋转,同时伴表情呆滞,无心慌出汗。发病前已有记忆力下降,睡眠困难,白天困倦,大便困难,3~4日1行,夜尿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并分析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关键化合物、作用靶点、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阐述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CIS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Dock Tools 1.5.6、AutoDock vina 1.1.2将得到的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运用Pymol和Ligplot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 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CIS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与6个核心靶蛋白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合能远小于-5 kJ/mol)。结论 丹参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包括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等,可作用于AKT1、IL6、FOS、VEGFA、MAPK1、EGFR等核心靶点,共同参与调节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神经保护等作用,可能是丹参治疗CIS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0.
证候疗效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已经在中药治疗痴呆的临床试验中广泛使用,证候评估工具是证候疗效评价的关键,目前的痴呆证候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内容设计、信度和效度评价等。笔者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量表开发的共性要求,对证候评估量表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