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高于无虐待:CBCL总分[男生(45.02±43.46)分vs(14.41±14.37)分,t=4.79,P<0.01;女生(37.16±28.34)分vs(17.73±14.58)分,t=4.39,P<0.01],女生中11~12岁年龄组的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9~10岁组[(3.80±2.91)分vs(2.47±2.94)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CBCL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13~0.513,P<0.05或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忽视对男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510,t=2.060~5.032,P<0.05或P<0.01);忽视和情感虐待对女生行为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9~0.332,t=2.012~3.441,P<0.05或P<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神经症患者不安全感心理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神经症患者的不安全感心理特点及其与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自尊、自我和谐和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探讨形成不安全感的病理心理学机制。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神经症和对照组各27名分别进行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自我和谐量表(SCCS)、自尊量表(SES)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S)的测评。结果神经症患者SQCA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66.7%vs22.2%,P<0.01;(13.4±5.6)次vs(6.3±3.4)次,P<0.01],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高于对照组[SRFIS总分(67.26±6.69)分vs(56.00±8.86)分,P<0.01;sccs总分(100.41±10.40)分vs(86.48±10.27)分,P<0.01],而自尊心、内控性低于对照组[ses分(19.22±3.34)分vs(23.26±4.31)分,P<0.01;IPCS-I分(29.67±5.05)分vs(32.93±6.11)分,P<0.05],且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不安全感、自我不和谐性、机遇性呈正相关(r=0.476~0.824,P<0.01),与内控性、自尊呈负相关(r=-0.571~-0.668,P<0.01)。不安全感与自我不和谐性、他控性和机遇性呈正相关(r=0.411~0.775,P<0.05或P<0.01),与自尊和内控性呈负相关(r=-0.479~-0.708,P<0.05或P<0.01)。儿童虐待和自我不和谐性对不安全感具有正性预测作用(Beta=0.354~593,t=2.64~4.42,P<0.01)。结论神经症患者儿童期受虐待经历较严重,具有不安全感强、自我和谐性差、低自尊低自信、自我力量感下降等心理特点,且不安全感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受虐待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3.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各90名进行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自杀态度和自杀意念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虐待组学生在一周内及一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4·4%和32·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2·2%和14·4%,χ2=7·27、13·12,P<0·01);准自杀行为和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15·6%)高于对照组学生(3·3%,χ2=6·50,P<0·05)。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行为、对自杀者及安乐死持肯定或理解态度者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对18·9%,56·7%对35·6%);受虐待组学生对自杀越是持肯定态度,自杀意念也越强(r=0·38~0·55,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可使中专学生对自杀态度产生异乎寻常的变化,使受虐待者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4.
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元虐待:总分[(15.56±3.64)分与(17.70±3.72)分,t=3.73,P<0.001],11~12岁年龄组的学校情况因子分低于9~10岁组[(4.94±0.76)分与(5.17±0.63)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159~-0.410,P<0.05或P<0.01).躯体虐待对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201,t=-2.124~-2.433,P<0.05);情感虐待对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9~-0.207,t=-2.141~-2.723,P<0.05或P<0.01).忽视和性虐待对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0~-0.273,t=-2.236~-3.441,P<0.05和P<0.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虐待对儿童死亡认知发展的影响,了解受虐待儿童产生自杀意念的情况.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受虐待儿童和正常儿童各80名进行结构式访谈,并评定死亡概念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分析两组之间死亡概念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自杀意念的差异.结果受虐待组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水平Ⅲ:75.00%vs 88.75%,P<0.05),对死亡特征和死亡外延的认识比对照组差(P<0.01),受虐待组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和自杀意念强度均高于正常儿童[1年内:35.00%vs11.25%,(0.82±0.65)分vs(0.35±0.21)分,P<0.01].结论虐待可对儿童的死亡认知发展过程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使受虐待儿童对死亡概念的认识偏离正常,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