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12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糖尿病主要由于其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降低.胰腺移植能将患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并控制其并发症的发展,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虽然胰腺移植需要进行较大的手术以及术后需要终身使用免疫抑制剂,但目前仍是传统治疗1型糖尿病无效的最佳治疗方法.同时,本文还对目前有可能替代胰腺移植的治疗方法,如胰岛移植、胰岛素产生细胞替代治疗以及人工胰腺等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四省市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用药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阿司匹林在我国部分地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方法 入选来自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变迁调查研究中湖南、广东、四川、辽宁四省的9000例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频率及剂量.总体人群心血管一级预防治疗标准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血管及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2)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推荐,计算阿司匹林实际使用率;糖尿病和高血压亚组则分别将美国糖尿病协会(2010)指南和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协会高血压指南(2007)的相关推荐作为治疗标准.结果 共收回7186份有效问卷,其中233例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总人群中符合一级预防人群实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4.09%,二级预防人群使用率为26.61%;糖尿病亚组无心血管疾病患者实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2.47%,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使用率为51.16%.高血压亚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9.93%,二级预防人群使用率为29.52%.所有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87.67%为每日1次,10.35%为不规律服用,1.98%为隔日1次,半数受试者(50.25%)服用剂量低于指南推荐的最小剂量.结论 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人群阿司匹林使用率过低,在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的人群中,使用剂量也不规范,半数每日应用少于75 mg.应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中高危患者及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并规范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成年人DM和DM前期患病率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用多级多层整体抽样方法,于2007年调查成都玉林、龙泉两个地区共计2248人。DM诊断采用1999年WHO标准。结果DM和DM前期的总患病率分别为11.1%、14.2%;标化后分别为8.2%、12.2%;男性DM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两性问DM前期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M及DM前期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腰围、静息心率、BP和TG。DM前期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高血压史、静息心率、BMI、TC、血尿酸。HDL-C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成都地区的DM及DM前期患病率均较高,且有进一步增加趋势,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糖代谢异常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祝琳  田浩明 《华西医学》2007,22(3):694-695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位,在其众多的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降低均是C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某些糖尿病患者使用某些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后,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胰岛素抗体(insulinanti.body,lAb),当血中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的滴度及与胰岛素结合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改变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出现血糖波动、胰岛素抵抗或低血糖等临床表现。IAA的产生与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胰岛素剂型、给药方式和患者自身的遗传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临床上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发现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诱导IAA阳性并发生临床表现的糖尿病患者有增多的趋势。本文就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诱导IAA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诱导IAA产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Enalapril对糖尿病的肾病治疗作用机理。方法 以Enalapril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大鼠 ,并将正常组、糖尿病对照组及治疗组尿蛋白水平及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Enalapril治疗组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及糖基化终末产物含量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无下降。结论  Enalapril的肾脏保护作用并非通过抑制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 β上调或糖基化终末产物积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国产辛伐他汀 ( SS)的调脂疗效。方法 以默沙东生产的舒降之为对照 ,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将 16 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国产 SS,A组 )、对照组 (进口 SS,舒降之 ,B组 )和开放组 (国产 SS,C组 ) ,其中 A、B组为单盲。每例受试者均于每日晚餐后口服 SS10 mg,疗程 8周 ,且保持受试前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变。分别于受试后的 4周和 8周随访。结果 完成试验 15 5例 ,脱落 5例 (均因病员不合作 )。疗程4周时 ,A、B、C三组的血总胆固醇 ( TC)分别下降 16 .88%、19.2 3%和 14.10 % ,血甘油三酯 ( TG)分别下降19.2 7%、15 .6 6 %和 17.96 % ,HDL- C分别升高 7.6 9%、7.46 %和 6 .6 9% ,L DL- C分别下降 2 3.0 %、2 7.84%和2 4.43% ,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疗程 8周时 ,A、B、C三组的 TC分别下降 2 5 .0 3%、2 6 .5 3%和2 5 .2 2 % ,TG分别下降 2 3.85 %、2 4.74%和 2 4.75 % ;HDL- C分别升高 9.2 3%、8.95 %和 8.89% ,L DL- C分别下降33.72 %、35 .5 0 %和 30 .99% ,三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 ,其发生率 A、B、C三组分别为 2 0 .34 %、2 2 .81%和 17.95 % ,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4周与 8周时比较 ,8周的疗效呈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人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分别对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91例血脂、血糖正常且无糖尿病史者的apoE基因型、空腹血脂及载脂蛋白AI、AⅡ、B100、CⅡ、CⅢ及E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载脂蛋白B100、CⅡ、CⅢ、E水平及TG/HDLC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E/apoCⅢ比值显著降低(P<0.05)。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apoE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携带ε2等位基因组血清TG/HDLC比值较E3/3基因型显著降低;而携带ε4等位基因组血清apoAⅡ水平较E3/3基因型及携带ε2等位基因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TG/HDLC及apoAⅡ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0.
羟苯磺酸钙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峻  田浩明 《循证医学》2008,8(1):34-41
目的评估羟苯磺酸钙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关于羟苯磺酸钙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MEDLINE、EMBASE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两位研究者独立地进行研究的选择、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有16个试验903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全部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为B级(简单方法)。Meta分析结果显示:羟苯磺酸钙能改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症状和眼底病变,能改善视网膜出血情况和视力。根据目前证据不能认为羟苯磺酸钙可以改善和减少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微血管瘤病变、眼底毛细血管闭塞情况和视野情况;不能认为其能降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已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过敏、胃肠道不适、轻度胃痛、轻度恶心和食欲下降。结论羟苯磺酸钙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由于纳入试验少,样本含量低,方法学质量不高,证据的强度不足,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