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目的分析腺样体肥大儿童伴分泌性中耳炎(OME)与变应性鼻炎(AR)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岁以下870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病史,分析AR、咽鼓管功能不良及OME的相关性。结果本组腺样体肥大患儿中AR发病率为30.11%,AR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P〈0.01)。6岁以内发生咽鼓管功能障碍及OME的概率高,其中1~3岁组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最大(P〈0.01)。春季OME发病率高(P〈0.001)。与不伴AR患者相比,伴有AR患儿患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概率增加了0.4倍(P=0.042);但患有OME的检出率减少了32%(P=0.0472)。结论在腺样体肥大患儿中,多种因素使咽鼓管功能不良乃至OME高发。其中咽鼓管及其周围结构生理、病理、发育特点是最主要的因素,变态反应是次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前者因逐渐发育完善,致病性降低,后者致病性增高,但总的发病率是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宝石能谱CT定量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50例,术前均行宝石能谱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记录40~140 keV各能量点下肿瘤的CT值(间隔10 keV),应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观察碘基图上动、静脉双期肿瘤碘含量(IC)及相同层面腹主动脉IC,计算双期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能谱曲线斜率(Slope)及静脉期碘含量降低率(ICrr).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微血管侵犯将病变分为2组:微血管侵犯组(A组)和无微血管侵犯组(B组),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能谱参数有无差异,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参数对微血管侵犯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能谱CT增强扫描共检出小肝癌56个,其中A组37个病灶,B组19个病灶.A组病灶动脉期IC、NIC、能谱曲线斜率及ICrr分别为(2.48±0.70) mg/mL、0.23±0.05、3.39士1.01及0.28±0.16,B组分别为(1.65士0.47) mg/mL、0.16±0.04、2.22±0.64及0.02±0.24,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病灶动脉期40~140 keV的CT值均高于B组,但仅在40~60 keV下2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A、B2组病灶在静脉期40~140 keV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发现动脉期IC、NIC、Slope (λHU)及ICrr诊断效能最大,AUC分别为0.85、0.87、0.87及0.83.结论 能谱CT增强扫描定量研究为术前评估小肝癌微血管侵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能谱 CT 碘/水基物质图(以下简称为碘基图)对鉴别中央型肺癌与继发阻塞性肺实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实变(阻塞性肺炎和阻塞性肺不张)的患者行宝石能谱常规 CT 平扫和能谱成像模式(GSI)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数据经 GSI viewer 生成各期常规 CT 图像和碘基图,由2位影像医师参照术后标本图片观察评价增强扫描所得到的4种图像对癌组织与阻塞性肺实变组织空间解剖关系分界的正确辨别率。结果平扫图像上肿瘤与阻塞性肺实变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后肿瘤均呈轻、中度强化,而阻塞性肺实变组织多呈持续强化。增强扫描4种图像能够分辨肿瘤与实变肺组织边界的例数分别为:肺动脉期 CT 图像10例(40%),支气管动脉期 CT 图像16 例(64%),肺动脉期碘基图19例(76%),支气管动脉期碘基图23例(92%)。4种图像分辨能力存在差异(χ2=16.54,P <0.05)。两两比较,支气管动脉期碘基图可判断肿瘤范围的比率最高,优于其他3种图像(χ2=12.83、χ2=4.20、χ2=1.34,P <0.05);肺动脉期碘基图与支气管动脉期 CT 图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 >0.05),但却优于肺动脉期 CT 图像(χ2=6.65,P <0.05)。结论对于中央型肺癌并发支气管阻塞者,利用能谱 CT 碘基图,特别是支气管动脉期碘基图,能很好地显示肿瘤和阻塞性实变组织的部位、大小、分界等解剖关系,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能谱 CT 低辐射剂量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6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 A、B 2组,每组30例。A 组使用350 mg I/mL 对比剂、行常规 CT 扫描,B 组使用300 mg I/mL 对比剂、行宝石能谱低剂量 CT扫描。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扫描后 A 组常规重建40%ASiR 序列,B 组重建单能量65 keV、40%ASiR 序列轴面图像,传入 AW4.6工作站重建分析。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双盲法主观评分;测量主动脉窦部(AS)、左主干(LMA)、左前降支近端(LAD-p)、左回旋支近端(LCX-p)、右冠状动脉近端(RCA-p)CT 值,AS 的噪声(SD)、心包内脂肪 CT 值及 SD,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 CTDI、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记录碘摄入量。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ED、碘摄入量、平均 CT 值、SD、SNR、CNR。结果2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和冠状动脉测量段 CT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 组的 ED 较 A 组降低约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碘摄入量 B 组较 A 组减少了约16%。结论冠状动脉 CT 血管成像时,应用能谱低辐射剂量扫描,重建最佳单能量图像,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可获得与常规扫描相当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阿瑞匹坦在肺腺癌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中的急性期及延迟期止吐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肺腺癌患者,均接受紫杉醇联合顺铂的TP方案化疗,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5-HT3受体拮抗剂托烷司琼、地塞米松预防止吐,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瑞匹坦预防止吐。完成1个周期化疗后,评估两组患者在化疗后急性期及延迟期恶心呕吐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50例患者均按期完成1个周期的TP方案化疗,实验组和对照组急性恶心、呕吐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44%和32%(χ~2=0.764,P>0.05),有效率(RR)分别为80%和72%(χ~2=0.43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延迟性恶心呕吐CR分别为52%和24%(χ~2=4.160,P<0.05),RR分别为76%和44%(χ~2=5.3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乏力、呃逆、腹胀、便秘,均为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瑞匹坦联合托烷司琼、地塞米松方案预防肺腺癌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引起的急性期及延迟期恶心呕吐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6.
田欣 《吉林医学》2011,(33):7052-7053
目的:比较用于终止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不同方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有剖宫产史合并早孕患者分为A、B、C、D四组。A组29例,单用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法终止妊娠;B组32例,采用口服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法引产;C组18例,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同时辅助米索前列醇法;D组21例,使用利多卡因宫颈局部麻醉联合微管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法。结果:四种方法在排胎时间和宫缩发动时间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全流产率和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种引产方法中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和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联合微管人工流产术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方法更优于其他两种引产方法。两者均使阴道出血量减少和排胎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脑室内注射胰岛素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和对抑凋亡因子Bcl-2,促凋亡因子Bax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地点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试验动物中心.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n=6)、心肺复苏组(复苏组,n=12)及CPR后胰岛素干预组(胰岛素组,n=12).经食道超速起搏诱发6min室颤制备大鼠CPR模型;以CPR后大鼠恢复室上性心率、收缩压超过60 mmHg(1 mmHg=0.133 kPa)并持续10 min以上,作为自主循环恢复(ROCS)标准;ROCS 10 min后,胰岛素组大鼠经立体定位仪定位,脑室内注射12.5 μL(1 U)胰岛素,其余2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维持生命体征,CPR后24,72 h,应用实时荧光PCR (Realtime-PCR)测定海马CA1区神经元Bcl-2,Bax mRNA的表达量;CPR后7d,应用TUNEL染色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CPR前后监测大鼠静脉血糖变化.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相关性统计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CPR后24,72 h,胰岛素组大鼠Bcl-2 mRNA表达量均高于复苏组(1.45±0.05) vs.(0.79±0.01);(0.95±0.06) vs.(0.35±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胰岛素组、复苏组72 h表达均低于24 h(P<0.01).而胰岛素组与复苏组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复苏组72 h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PR后7d,胰岛素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计数,复苏组(124.75±17.35)个/mm2明显高于对照组(5.12±3.26)个/mm2和胰岛素组(92.79±7.49)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各组大鼠各时间点外周静脉血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室内注射1U胰岛素,能够促进CPR后大鼠神经元促凋亡因子Bcl-2 mRNA的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脑室注射1U胰岛素不降低外周血糖.  相似文献   
68.
因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90%以上残疾是由脑血管病引起(其中少部分是意外伤害所致),而我们东北又是脑血管病高发区,如何预防和治疗好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减轻后遗症,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当务之急.如何做好超早期溶栓治疗,最大限度减少病人后遗症,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国内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分为三种:其一,是在有条件的医院当中实行动脉内介入溶栓;其二,是在一些医院当中实行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其三,是静脉溶栓治疗.我院自2003年5月至今开展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非常满意效果.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后遗症.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为有效的方法,能从根本上解决脑梗死患者的后遗症.此项技术是在基层医院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的一项技术,因为在三级医院可以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目前,该项技术我们已开展近7年,治疗患者近700例,有很多脑梗死的患者终身致残,因为做了颈总动脉下段注射溶栓药治疗,使很多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所以,该项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依据Pfirrmann分级的椎间盘髓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相对T2值、ADC值、FA值的改变。方法对72例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均行腰椎常规MRI和轴位DTI序列检查。将正常与退变椎间盘分为1~5级,统计分析椎间盘髓核的相对T2值、ADC值和FA值关系。结果1、4、5级椎间盘相对T2值与ADC值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4563、0.6024和0.8601, P <0.05),与FA值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3851、-0.5356和-0.8287, P <0.05)。2级椎间盘,相对 T2值与 ADC 值正相关( r =0.4941, P <0.01),相对T2值与FA值无相关性( r =-0.2998, P >0.05)。3级椎间盘相对T2值与ADC值、相对T2值与FA值无相关性( r值分别为0.2945、-0.0954, P >0.05)。 Pfirrmann分级分别与相对T2值、FA值、ADC值有相关性( P <0.01)。1级椎间盘与其余各级椎间盘的相对T2值、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DTI可以作为判断椎间盘功能状况的有用指标。退变程度轻-中度的椎间盘可能经过治疗逆转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基于心脏CT血管造影(CTA)成像研究房颤患者的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影像特征与左心耳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房颤患者74例,非房颤患者75例,以及正常对照组56例,并记录临床信息。采用图像重建及后处理技术,对左心房与左心耳连接处的心肌、左心耳的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房颤组年龄与BMI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房颤组左心耳开口周长、短径、面积、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较非房颤组、对照组偏大(P<0.05),而非房颤组与对照组间无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发现,相对于非房颤患者、正常对照组,房颤对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左心房体积有影响。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与左心耳体积、左心房体积呈正相关,且与左心房体积相关性更高。结论 房颤患者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厚度增加,且心肌厚度与左心耳和左心房体积正相关,左心耳与左心房连接处的心肌有可能在房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