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13篇 |
免费 | 374篇 |
国内免费 | 18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篇 |
儿科学 | 80篇 |
妇产科学 | 92篇 |
基础医学 | 256篇 |
口腔科学 | 34篇 |
临床医学 | 671篇 |
内科学 | 381篇 |
皮肤病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128篇 |
特种医学 | 30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372篇 |
综合类 | 1206篇 |
预防医学 | 607篇 |
眼科学 | 65篇 |
药学 | 475篇 |
19篇 | |
中国医学 | 732篇 |
肿瘤学 | 9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314篇 |
2022年 | 357篇 |
2021年 | 328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180篇 |
2018年 | 163篇 |
2017年 | 100篇 |
2016年 | 95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203篇 |
2013年 | 166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193篇 |
2009年 | 214篇 |
2008年 | 182篇 |
2007年 | 182篇 |
2006年 | 192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210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探讨改良多中心骨科结果网络(multicenter orthopaedic outcomes network, MOON)方案在军事训练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并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患者114例,按纳入排除标准确定52例病例资料入组,按围术期间康复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改良MOON组25例(围术期间应用改良MOON方案),其中男23例,女2例,平均年龄(29.08±6.11)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19.28±1.29) kg/m2;常规康复组27例(围术期间应用常规康复方案),其中男25例,女2例,平均年龄(27.41±4.99)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0.09±2.69) kg/m2。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3、6、12个月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2000-国际西部文件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总结掌背及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6月,收治20例24指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2例14指,女8例10指;年龄14~55岁.挤压伤10例,绞伤6例,电锯伤4例.示指6指,中指8指,环指8指,小指2指.创面范围为2.5cm×1.5 cm~6.0cm×2.2 cm.患者伤后1 h~15 d入院.术中采用3.5 cm× 2.0 cm~6.5 cm×2.5cm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0例12指手指近节及中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1.3 cm×1.0 cm~2.5 cm×2.0 cm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10例12指指腹及指端侧方缺损.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结果 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指外形良好,皮瓣质地柔软耐磨,静止两点辨别觉为4.5~7.8 mm.结论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是修复手指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93.
95.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主要表现为病灶部分或全部呈放射性浓聚。术前对非小细胞肺癌PET-CT T分期与术后T分期相比符合率为T1、T2、T3、T4期分别为87.50%、95.56%、90.48%、100%,T分期的总体符合率为93.75%,与最终诊断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29,P=0.000)。N分期的符合率N0和N3期均为100%,N1期63.16%,N2期90.91%,N分期总体符合率为91.96%,与最终诊断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28,P=0.000)。M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6.97%(kappa=0.957,P=0.000)。结论: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前TNM分期与术后分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经输血感染的HIV-1遗传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其对抗HIV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经输血感染HIV-1的患者37例,从血浆提取HIV-1 RNA,运用RT-PCR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1 pol区基因片段,并对电泳阳性的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将结果提交到http://HIVdb.stanford.edu,分析HIV-1的耐药突变情况.结果 37例患者中共20例发生耐药突变,其中19例为病毒学或免疫学失败.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蛋白酶抑制剂(PIs)位点突变,主要位点突变为V32AV,但未引发PIs耐药.有23例患者发生了反转录酶编码区基因突变,包括M184V、TAMs、Q151M复合体、K103N、Y181C等,其中20例HIV-1遗传基因的突变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反转录酶抑制剂(RTIs)耐药,发生率为54.1%(20/37).结论 经血液感染HIV-1患者在参加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发生率较高,应适时进行耐药监测,及时更新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 探讨11C-胆碱PET/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与常规MRI及直肠线圈1H MR波谱分析(MRS)的诊断结果对比.方法 34例前列腺病变患者行11C-胆碱PET/CT、常规前列腺MRI及直肠线圈MRS检查.11C-胆碱PET/CT图像于注射5 min后获取.对前列腺良性病变和前列腺癌部位分别计算标准摄取值(SUV)最大值及平均值(SUVmax、SUVmean).将PET/CT诊断结果与MRI、1H MRS及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SUV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相关性.病理检查结果为在开放式MR光学导引系统下穿刺活组织检查或经直肠指诊穿刺获得.转移灶经局部穿刺活组织检查或影像学随访证实.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结果 (1)原发性前列腺癌SUVmax 5.72±2.31,SUVmean 4.78±2.20.SUV比较:低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前列腺良性病变的SUVmax 2.49±1.43,SUVmean 1.89±1.24.不同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的前列腺病变SUVmax、SUVmea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UVmax=2.401,FSUVmean=1.744;P>0.05).前列腺癌SUV高于前列腺良性病变,但二者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如果以SUVmax 2.5为分界,则二者之间有25.8%(8/31)交叉.因此,前列腺的形态、前列腺内放射性分布的均匀程度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高于SUV.SUVmax与血清PSA之间呈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rs=0.819 86,P<0.01).(2)影像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的例数11C-胆碱PET/CT为25例,MRI为21例,MRS为22例.11C-胆碱PET/CT、MRI及MRS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3.75%, 66.67%, 75.00%, 90.91%; 87.50%, 46.67%, 63.64%, 77.78%; 87.50%, 53.33%, 66.67%, 80.00%.3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2,P>0.05).(3)11C-胆碱PET/CT能区别前列腺癌治疗后复查患者复发区与治疗有效区,并可检出远处转移灶.结论 11C-胆碱PET/CT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分期及检测复发和转移灶;其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略高于MRS及MRI;SUVmax与血清PSA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
低剂量增强多层螺旋CT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评价低剂量增强多层螺旋CT(MSCT)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活性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与MR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成像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对32例临床明确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行前瞻性首过和延迟增强64层MSCT及MR心肌灌注成像,在短轴面上将左心室分为16个心肌段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的MSCT和MR影像资料被双盲分析,确定早期心肌灌注缺损区和晚期延迟增强区的大小及范围.采用一致性检验的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对显示心肌活性的一致性.结果 32例患者,首过灌注期MSCT提示灌注缺损为41个节段,无灌注缺损为471个节段;首过灌沣期MRI提示灌注缺损为47个节段,无灌注缺损为465个节段,两种方法一致性Kappa值为0.650,符合率为94.5%(484/512).延迟期MSCT显示延迟增强为135个节段,其中非透壁性梗死为50个节段,透壁性梗死为85个节段,未出现延迟增强为377个节段;延迟期MRI显示延迟增强为120个节段,其中非透壁性梗死为56个节段,透壁性梗死为64个节段,未出现延迟增强为392个节段,两种方法一致性Kappa值为0.609,符合率为80.7%(413/512).结论 低剂量增强螺旋MSCT与MRI对心肌活性的评价有较好的相关性,MSCT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存活心肌和非存活心肌的检测是呵行和可靠的,减少不必要的X线辐射剂量是该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0.
Objective To evaluate low-dos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prospective electrocardiogram (ECG)-triggering using dual-source CT scanner.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using a dual-source CT scanner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A (38 cases) and group B (30 cases).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 sequence scan mode was employed for group A.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heart rate <70 bpm, sinus rhythm, and heart rate fluctuation less than 10 bpm.Data acquisition was set at 70% of the RR-interval.Retrospective ECG-gating helical scan was performed for group B.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heart rates < 70 bpm and sinus rhythm.The ex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heart failure and serious arrhythmias.In both groups, patients with a BMI≥24 kg/m2 were examined with a tube voltage of 120 kV, whereas patients with a BMI <24 kg/m2 were examined with a tube voltage of 100 kV.All images were transferred to a workstation for further processing and analysis.The imaging quality was evaluated.The imaging quality of coronary artery segments were compared with rank sum te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radiation dose were compared with t test.Results A total of 476 coronary artery segments were evaluated in group A and 372 segments were evaluated in group B.The mean score of imaging quality for coronary artery segments in group A was 3.48±0.59 and that in group B was 3.53±0.58.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imaging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Z=-1.432, P=0.187).The effective dose was on average (2.51±0.54) mSv (range 1.3--3.3 mSv) in group A, whereas on average (14.55±3.54) rosy (range 7.1--20.2 mSv) in group B.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18.484, P=0.000).Conclusions Low-dose 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 sequence scan in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feasible in patients with low heart rate and regular cardiac rhythm.This scan mode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radiation doses while preserving good diagnostic image qual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