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解偶联蛋白3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解偶联蛋白3(UCP3)基因二核苷酸(CA)n患联重复序列多态标记与中国汉族人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方法,检测208例南京地区汉族人(2型糖尿病106例,正常对照102例)UCP3基因的(CA)n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标记比较各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 2型糖尿和正常对照组因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X^2=26.12,P〈0.005  相似文献   
32.
<正>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环境下,儿童的身高处于正常的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的人群身高均值2个标准差(–2SD)以下或第3百分位以下,其发病率为2%~8%,不同国家及地区稍有差异[1]。矮小症病因复杂,诊疗难度大,需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相结合的诊疗模式。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和临床研究越来越离不开生物样本的支持,生物样本库资源及其临床数据库受到广泛重视[2-4]。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mRNA在甲状腺癌和良性甲状腺结节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55例甲状腺手术新鲜标本的TPOmRNA丰度进行检查。用光密度扫描仪测定并计算样品的TPO/β-actin比值,代表TPOmRNA丰度的相对含量。结果甲状腺组织中良性病变TPOmRNA阳性率93.94%%,恶性结节TPOmRNA阳性率54.55%,两者的阳性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TPOmRNA的表达率低于良性病变。表达TPOmRNA病例的半定量观察结果,良、恶性病变组间TPOmRNA的光密度积分值(mRNA丰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病变组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组。结论TPOmRNA在甲状腺病变的表达可视为良性病变的标志,在良恶性甲状腺病变的鉴别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D2S140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结合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多态性标记的方法,检测了103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5例正常对照者的D2S140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结果发现7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2与2型糖尿病呈显著性正相关(RR=13.76,P<0.001),等位基因6与2型糖尿病呈显著性负相关(RR=0.25,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2S140等位基因2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环境因素。结论D2S140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相关。2型糖尿病D2S140基因短串联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分析急诊气管插管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口腔牙菌斑、细菌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急诊就诊并行气管插管患者64例,在插管后即刻及6、8、10、12h分别进行牙菌斑评分和牙菌斑采样细菌培养。结果急诊气管插管后不同时间点牙菌斑及牙菌斑细菌培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居住地与牙菌斑及牙菌斑细菌培养评分有相关性,有吸烟史与牙菌斑评分显著负相关(均P0.05)。结论急诊气管插管后患者口腔牙菌斑评分及细菌数量随着插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插管后即刻至6h变化程度最为显著,其次为6~8h;手术患者、有吸烟史和居住在农村的患者口腔护理时间可适当提前。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304例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均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DR组与非DR(NDR)组,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NDR组相比,DR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风险呈U型关系;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中,总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8%(OR=0.92,95%CI 0.88~0.98,P<0.01);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9%(OR=0.91,95%CI 0.84~0.96,P<0.01)。在女性中,当总胆红素<12.8μ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17%(OR=0.83,95%CI 0.72~0.95,P<0.01);当总胆红素≥12.8μmol/L时,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0%(OR=1.10,95%CI 1.01~1.20,P<0.05)。当间接胆红素<9.8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20%(OR=0.80,95%CI 0.68~0.94,P<0.01);当间接胆红素≥9.8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3%(OR=1.13,95%CI 1.01~1.25,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患病风险存在U型关系,在男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提供血压、糖代谢所致大血管并发症的直接证据,明确二级预防中降压和控制血糖的意义。方法:选择2000-02/12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30例、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单纯高血压患者120例及正常对照者110例,总计540例,进行3年随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制定统一调查表格,专人询问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及其他疾病的相关临床情况,记录有关病史;并负责查体及相关检查。各组均测定空腹血糖和C肽、餐后2h血糖和C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谱。对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制定目标血压:①血压<130/80mmHg。②130/80mmHg<血压<160/100mmHg。采用钙拮抗剂非洛地平5~10mg/d为主的治疗方案,按阶梯治疗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和利尿剂,使所有观察对象血压达上述目标值。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严格控制血糖。随诊3年观察大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进行3年随访,其中30例失访。共有510例观察对象进入结果分析,2型糖尿病组168例,单纯高血压组11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120例,正常对照组110例。①3年随访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大血管并发症在对照组中无发生,在其余各组中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9.097,P<0.01),以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最著,其次为2型糖尿病组、单纯高血压组。②高血压患者不同治疗目标3年随诊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共计232例高血压患者入组时平均基础血压为(160±11)mmHg/(102±11)mmHg,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为24.57%(57/232)。治疗后目标血压达到:血压<130/80mmHg者78例,130/80mmHg<血压<160/100mmHg者154例。随诊3年,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前者为0,后者为10.39%。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强化血压达标,可在减缓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方面产生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39.
植物神经性癫痫(Autonomic nervousepilepsy)又称“内脏性癫痫”、“间脑癫痫”、“丘脑及丘脑下部癫痫”、“惊厥等位症”等。按“癫痫国际分类”属部分性发作,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丘脑下部等发作性功能紊乱,表现为以植物神经症状为主的发作性综合症.临床上绝非少见,但诊断上不容易,且患者多在内,儿科就医,故易误诊。随着近代生理学和脑电活动的研究进展,植物神经性癫痫作为癫痫发作的一种类型,已见于临床。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提供血压、糖代谢所致大血管并发症的直接证据,明确降压和控制血糖的意义。方法 选择2型DM患者168倒,EH患者112例,DM并EH患者120例,正常对照组110例,4组均测定空腹血糖和C肽、餐后2h血糖和C肽、HbAlc、血脂谱。232例高血压患者采用非洛地平为主的治疗方案,控制血压达目标值。随诊3a观察大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M并EH组、DM组、EH组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依次为36.67%、22.62%、11.61%,治疗血压达目标值后DM并EH组、EH组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为6.03%。结论 DM并EH的治疗,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应强化血压达标,方可减缓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