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氟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海马的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变化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49例首次发病的抑郁症患者行氟西汀20 mg/d.治疗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周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及1H-MRS检查,计算NAA/Cr和Cho/Cr比值.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l7项)和疗效指数(EI)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为对照组.结果 氟西汀治疗前抑郁症组左右侧NAMCr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抑郁症组左右侧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高,但右侧差异显著(P<0.05),左侧差异不明显(P>0.05).抑郁症组左右侧Cho/Cr比值治疗前后均高于对照组,右侧差异显著(P<0.05),而左侧差异不明显(P>0.05).抑郁症组治疗后左右侧NAA/Cr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左右侧Cho/Cr比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HAMD评定有效率为93.88%,EI评定安全有效率为89.80%.结论 氟西汀是有效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能改善双侧海马神经细胞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4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期进展成脑梗死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期(7d内)进展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急性期(7d内)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及有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7d内进展成脑梗死的患者共14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发作时间延长>30min,TIA发作间期测量收缩压偏高≥160mmHg与TIA急性期(7d内)进展成脑梗死显著相关(P<0.05)。结论发作持续时间>30min,TIA发作间期测量收缩压偏高(≥160mmHg)是急性期(7d内)TIA进展成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治临床路径(优化诊治模式)对住院患者临床预后近期和远期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TIA患者202例,将其中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实施临床路径后的患者88例作为路径组,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未实施临床路径的患者114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由同一医疗专业组管理,随访30~45个月,平均(37±14)个月,分析临床路径对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以3年为结点统计脑血管病复合事件的终点事件,经COX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路径组失访5例(5.7%),对照组失访患者7例(6.1%)。路径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及1、2、3年TIA复发率分别为1.2%(1/83)、3.6%(3/83)、6.0%(5/83)和7.2%(6/83);对照组TIA复发率分别为7.5%(8/107)、13.1%(14/107)、15.9%(17/107)和17.8%(19/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年发生脑血管病复合事件发生率路径组分别为8.4%(7/83)、10.8%(9/83)和15.7%(13/83),对照组分别为19.6%(21/107)、22.4%(24/107)和28.0%(30/1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ABCD2)评分、住院期间仍有TIA和临床路径管理的RR值分别为1.304、2.281和0.429(95%CI:1.025~1.658、1.056~4.927和0.204~0.902,均P0.05)。结论临床路径管理可降低TIA患者出院后脑血管病复合事件的发生率。高ABCD2评分、住院期间仍有发作是TIA患者出院后发生脑血管病复合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4.
神经白塞氏病的早期诊断(附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白塞氏病的诊断和治疗特点,以期及早诊断和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方法对9例神经白塞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白塞病的发病率为7.6%,表现为视物模糊、复视3例,偏瘫3例,双下肢无力1例,失语、抽搐1例,意识障碍1例。病灶以脑干多见。结论神经白塞氏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MRI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神经白塞氏病有一定效果。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45.
卵圆孔未闭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病因明确22例,病因不明或可疑者20例。病因明确组卵圆孔未闭检出6例(27.3%),合并房间隔瘤1例;病因不明组卵圆孔未闭检出11例(55%),合并房间隔膨胀瘤4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和/或血液高凝状态2例。结论卵圆孔未闭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局部脑血流减少及血管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默力  华扬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726-7728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间期局部脑血流减少与血管本身病变多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1-06/2002-07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临床诊断的56例TIA患进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mial doppler,TCD)以及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olor-coded Doppler sonography,CCDS)扫描的检查,将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IA的血管因素按其相关度顺序排列为脑动脉硬化(73.3%)、颈动脉斑块数量(69.2%)、易脱落颈动脉斑块(23.2%)及颅内外血管的狭窄(19.0%)。以上血管因素在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有明显差异,与老年人关系更密切。结论:TIA的血管因素主要为脑动脉硬化、颅内外血管的狭窄和不同数量及质量的颈动脉斑块,颅内动脉硬化和血管狭窄较颅外发生率更高。老年人TIA的血管因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47.
目的: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包括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代谢,并与CT、数字减影检查进行比较。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02-06/2005-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52例(发作次数1~5次),所有患者检查CT,MRI,数字减影检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距末次发作后1~7d内完成。选择与其年龄相匹配的1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以对照组脑血流灌注显像与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大脑各部位放射性右/左比值±2s为正常值范围(0.8~1.1),高于或低于此值均为异常。结果:68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中有44例可见脑内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分布异常,占85%(44/52);脑葡萄糖代谢显像有46例可见脑内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分布异常,占89%(46/52),与CT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71%,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②经数字减影检查证实52例患者中有49例呈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轻,中重度的狭窄94%(49/52),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检查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符合线路显像脑血流灌注、脑细胞代谢检查可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作间期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代谢异常,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断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间期的脑血流及脑功能状态的研究国内外均处于初期阶段,国外应用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等项检查手段进行了初步单一脑血流或脑功能的观察,分别提出 TIA间期存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间期亦可见脑功能局部减低区,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未知数. 目的通过对 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的同期观察,探讨 TIA的有效干预治疗依据. 设计横断面观察研究. 地点和对象 41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2001-06/2002-07诊断 TIA住院患者( TIA组), 45例同期正常体检无神经系统疾病人员(对照组),排除糖尿病及严重心肝肾疾病. 干预距末次发作后 1~ 7 d内行 SPECT和 CTPI,PET检查. 主要观察指标对两组 SPECT和 CTPI,PE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相关分析. 结果 41例 TIA患者 SPECT 显示放射稀疏和(或)缺损检出率为 95% (39/41), CTPI显示灌注异常检出率为 63% (26/41),提示 TIA发作间期仍有半数以上存在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动力异常,而对于 CTPI显示脑血流正常者, SPECT仍显示有放射稀疏和(或)缺损,考虑为局部脑细胞功能减低所致,同期 PET检测结果亦显示局部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减低异常. 结论 TIA发作间期患者虽无临床症状及体征,但脑细胞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部分患者仍处于脑血流低灌注异常状态.即使脑血流恢复正常者,仍存在局部脑细胞功能减低区.提示对 TIA患者的治疗,不仅要改善脑血流,亦要保护脑细胞功能状态,对于防止 TIA复发及阻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通过脑血流导纳信号的熵特征分析,揭示脑血管功能状态。 方法:选择2004-09/2005-0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患者各30例。选择2002—09/2003-01首都医科大学正常者30人作对照。①利用ENG系列导纳式双侧脑血流图自动检测仪,对各组人员进行脑导纳信号的额一乳突导联检测。②利用小波包分解技术提取脑导纳信号不同频段的熵特征,进行对照比较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各.30例,正常对照30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小波包2级分解显示,高血压组和动脉硬化组的熵值均低于正常组,高血压组和正常组的T(2,1)熵特征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03.61&;#177;20.48,368.09&;#177;14.20,P=0.012)。②3级分解显示;在中频段,高血压组脑导纳信号的熵特征值与正常组T(2,1),T(3,2)和T(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动脉硬化组的熵值差异则全部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利用小波包技术从脑导纳信号中提取的熵特征值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在中频段的特征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借助小波包分析手段,通过对脑导纳信号的分解,研究脑血管功能状态,这将为进一步的研究如信号分类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0.
PWI和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TIA患者分别行常规头MRI(T1WI、T2WI)、DWI、PWI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发现9例(26.5%)DWI异常,且T2WI与DWI均显示在同一部位;PWI显示23例(67.6%)异常;PWI异常率明显高于DWI异常(P=0.003);综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颈动脉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简称超声)检测判定责任血管病变:正常-轻度狭窄21例(61.8%),中重度狭窄13例(38.2%)。责任血管病变程度与PWI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部分TIA间期的脑血流灌注异常,部分TIA已经发生脑梗死。应重视TIA的处理以防止TIA复发及脑缺血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