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4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石杉碱甲对电休克模型大鼠海马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活性调节的细胞骨架联合基因(ARC)活性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电休克对照组和电休克组,再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S组、ES组)和石杉碱甲组(CH组、EH组)。第1~17天行生理盐水或石杉碱甲灌胃;第8~17天给予假电痉挛刺激或电痉挛刺激;第18天行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然后各组大鼠随机取6只处死取海马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蛋白、ARC活性。结果CS组与CH组的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ES组的潜伏期显著长于CS组(P〈0.01)。EH组潜伏期与C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ES组潜伏期长于EH组(P〈0.05)。CS组与CH组的P-ERK/2、ARC蛋白表达水平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ES组的P-ERK1/2、AR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S组(P〈0.01)。EH组P-ERK1/2、ARC蛋白表达水平与CH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ES组P-ERK1/2、ARC蛋白表达水平低于E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石杉碱甲能减轻电休克模型大鼠记忆损害,其机制可能与海马P-ERK、ARC的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湖北武汉地区汉族人群中多巴胺受体D2型(D2)基因启动区-141位点胞嘧啶插入/缺失(-141C Ins/Del)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及连锁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12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进而分析精神分裂症的-141C Ins/Del多态性;对35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核心家系(患者及其生物学父母)的-141C Ins/Del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多巴胺受体D2型基因启动区-141位点多态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在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精神分裂症组中,-141C缺失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11,对照组为0.18(比值比为0.55,95%可信区间为0.30-0.96,P<0.05)。在35个核心家系中,16个患者父母的基因型为杂合子型"-141C Ins/Del",传递不平衡(TDT)分析结果显示10个传递"-141C Ins",6个传递"-141C Del"(χ2=0.71,P>0.05),提示"-141C Ins/Del"与精神分裂症之间不存在连锁关系。结论:多巴胺受体-141C Ins/Del多态性非独立性地对汉族精神分裂症与D2基因的相关性产生修饰作用,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讨-141C Del对于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保护性。  相似文献   
63.
本文目的是综述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胶质细胞炎症在精神分裂症相关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研究进展。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免疫炎症途径被认为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表现为脑内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然而,导致精神分裂症免疫紊乱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胶质细胞炎症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抑郁模型大鼠接受再次急性和慢性应激后细胞支架微管系统的动态性改变,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生理盐水),CUMS组(CUMS+生理盐水),氟西汀组(CUMS+氟西汀),急性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急性游泳应激),CUMS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CUMS).实验结束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并使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乙酰化微管蛋白(Acet-Tub),酪氨酸化微管蛋白(Tyr-Tub),微管结合蛋白2(MAP-2)及磷酸化微管结合蛋白2(phospho-MAP-2).结果 (1)CUMS再应激组糖水偏好[ (43.38±7.84)%],总行程[(859.21±653.62)cm],运动平均速度[(2.05±0.60)cm/s]及直立次数[(0.12±0.30)次]均减少,与对照组及CUMS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再应激组行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糖水偏好和旷场实验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UM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2) CUMS再应激组Acet-Tub表达升高[(244.24±8.90)%],Tyr-Tub表达降低[ (30.92±11.00)%],与对照组及CUM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AP-2的表达与对照组及CUM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hospho-M AP-2的表达减少[(24.75±8.83)%],与对照组及CUMS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再应激组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各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UM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动物再次暴露于CUMS后,其行为和微管动态性损害更严重,同时伴随微管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变化,提示临床抑郁症的发生以及复发的町能机制.  相似文献   
65.
P300在抑郁症的各方面都有较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本文对抑郁症的P300特征、P300在抑郁症认知功能的评价以及抗抑郁的疗效评定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6.
多巴胺受体D2型基因启动区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湖北武汉地区汉族人群中多巴胺受体D2型基因(dopamine receptor D2, DRD2)启动区-141位点胞嘧啶插入/缺失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 DRD2 -141位点胞嘧啶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 DRD2型基因启动区-141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在精神分裂症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精神分裂症组中,-141C缺失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11,对照组为0.18(比值比为0.55,95%可信区间为0.30~0.96,P <0.05).结论 -141位点胞嘧啶插入/缺失多态性非独立性地对精神分裂症与 DRD2基因的相关性产生修饰作用.-141位点胞嘧啶缺失可能是湖北武汉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刺五加联合碳酸锂对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连续收集门诊及住院的12-17岁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65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将入选对象分为A组刺五加联合碳酸锂治疗组,B组氟西汀联合碳酸锂治疗组,疗程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情况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结束后有效病例63例(A组32例,B组31 例),脱落2例(均为B组)。进行意向(ITT)分析A组32例,B组33例,按符合方案(PP)分析前者32例, 后者31例。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均较疗前有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各周A、B两组之间HAMD减分t检验,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有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转相,但转躁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刺五加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明显的效果,且无转躁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8.
69.
医院护士的安乐死观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安乐死必将成为现代社会倡导的伦理道德之一。本文调查一所省级综合医院护士对巡乐死的态度,结果表明,98.5%的护士了解或部分了解安乐死,71.7%的护士赞成安乐死,74.7%的护士反对对实施安乐死的医生进行法律制裁,53.3%的护士主张应由法官实施安乐死 ,85.8%的护士认为癌症病人减轻痛苦比延长生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0.
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特征。方法运用临床心理测定工具(LES,CS,SSS,SAS,SDS)测定30例银屑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病前遭遇的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患病后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银屑病患者本次患病前所经历的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消极应付方式评分,抑郁及焦虑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积极应付评分,社会支持总分减低。发现家族史、生活事件紧张总值和抑郁为银屑病的危险因素,而积极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为疾病的有利的保护因素。结论银屑病患者具有一定的心理社会特征,可对病人进行一定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