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表达重组人CD317细胞系对流感病毒的抵抗作用。方法:将CD317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MDCK细胞,用含有G418培养基进行筛选,挑取抗性细胞克隆扩大培养,免疫荧光检测重组CD317表达。用流感病毒PR8感染稳定表达重组人CD317;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评价其对流感病毒的抗性作用,收集感染细胞提取RNA,用定量RT-PCR检测流感病毒在细胞中的载量。结果:免疫荧光结果表明挑取抗性细胞克隆稳定表达重组人CD317;CCK-8检测显示PR8感染后,CD317活性高于对照的空载体表达细胞。定量RT-PCR表明,PR8在该稳定表达CD317的细胞中基因载量高于空载体细胞。结论:稳定表达重组人CD317可抵抗流感的破坏作用,提示CD317可抑制PR8释放。  相似文献   
32.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的抗流感病毒活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培养MDCK和A549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DMSO, 0.5%)、病毒处理组、阳性对照组(利巴韦林,200 μmol/L)和氧化苦参碱处理组(12.5、25、50、100 μmol/L),每组重复6孔。空斑抑制法测定氧化苦参碱抗病毒药效;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氧化苦参碱对流感病毒诱导的细胞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启动子转录、TLR4-Myd88-TRAF6-NF-κB信号通路活化及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结果:空斑抑制实验显示氧化苦参碱在12.5~100 μmol/L范围内可显著降低流感病毒复制,其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19.95 μmol/L。与病毒处理组比较,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检测显示12.5 μmol/L氧化苦参碱可显著降低流感病毒诱导的TLR4、MyD88和TRAF6转录(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12.5 μmol/L氧化苦参碱可显著降低流感病毒诱导的TLR4-Myd88-TRAF6-NF-κB通路的活化(P<0.05);ELISA检测显示12.5 μmol/L氧化苦参碱可显著降低流感病毒诱导的IL-1β、IL-6、TNF-α、IL-8、IFN-β和IFN-γ释放(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具抗流感病毒活性,其潜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的TLR4-Myd88-TRAF6-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3.
严重创伤病人通常存在生理功能内环境严重紊乱,常并发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等致死三联征。早期行确定性手术必然会加重病人的继发性损伤。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原发损伤,又最低限度地减少手术带来的继发损伤是创伤救治的关键。损伤控制(DC)是严重创伤病人救治理念的一个巨大的进步。自从1993年Rotondo等首次提出DC以来,在越来越多地在手术中显示了其优越性,提高了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内镜吻合夹(over-the-scope clip,OTSC)技术在胃瘘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1月在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使用OTSC治疗的12例胃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瘘口充分控制后实施治疗。结果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52.5±13.9)岁,共实施15次OTSC治疗,均操作成功。5例患者1周后复查造影,瘘口完全愈合;5例患者1周后造影局部少许渗漏,给予纤维蛋白胶封堵后取得瘘口自愈;2例袖状胃切除术后患者未能取得成功,后又分别行1次及2次OTSC夹闭,仍未获得胃瘘治愈,最终行手术治愈。结论OTSC是治疗胃瘘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控制瘘口周围的感染后早期使用可提高OTSC成功率,局部瘢痕化、黏膜外翻则会影响OTSC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 利用人流感病毒H1N1和H3N2感染小鼠星形胶质细胞获得条件培养上清刺激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研究人流感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是否会诱导正常胶质细胞的免疫病理学变化.方法 从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分离纯化星形胶质细胞,经纯度鉴定后,用人流感病毒H1N1和H3N2体外感染,分别于感染早期(6 h)和感染中晚期(24 h)收获条件培养上清,刺激正常星形胶质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状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不同时间分泌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结果 流感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的条件培养上清,可显著抑制正常胶质细胞的活性,诱导GFAP蛋白表达的上调,而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在不同时间点的蛋白表达水平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体外实验中,人流感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会诱导正常胶质细胞发生较为明显的免疫病理学变化,但未见明显的细胞因子级联现象.  相似文献   
37.
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研究在肠外瘘发生早期,一期切除肠外瘘肠段,并进行肠吻合以消除瘘的手术效果。方法本组患者男18例,平均(31.5±16.5)岁;女8例,平均(38.4±22.4)岁。26例患者中,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2例,腹部创伤并发肠外瘘11例,妇产科手术因术中损伤肠道并发肠外瘘3例,肠道炎性疾病、肠梗阻和肠套叠等小肠良性疾病术后并发肠外瘘10例。2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瘘2个,小肠瘘及小肠吻合口瘘18个,回结肠吻合口瘘5个,结肠瘘4个。本组患者2例合并胆瘘,1例合并胰空肠吻合口瘘,2例为多发瘘。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8例次,结肠部分切除吻合术3例次,回结肠吻合口切除再吻合术5例。在术后72h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结果26例患者无死亡。18例需机械辅助呼吸,平均支持时间(3.0±2.4)d。早期确定性手术距前次致瘘手术或腹膜炎发生平均(8.9±4.6)d,距发现瘘的时间为(4.0±2.6)d。恢复肠内营养的时间为(9.7±3.1)d。完全经口饮食平均为(18.7±8.1)d。术后生长激素平均使用(8.9±2.8)d。结论在肠外瘘早期行确定性手术,并在术后适时加用生长激素可促进吻合口的愈合;进一步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8.
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于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引起的包括心血管系统、肺、肾等多器官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对ACS认识的逐渐深入,发现外科危重病例中出现ACS的并不少见。调查发现,严重创伤患者ACS的发生率为2%~15%,重症监护室(ICU)中,IAH的发生率达35%,ACS的发生率约为5%。因此,临床医师对ACS要有高度的警惕和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39.
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肠瘘并发第三类型腹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998—2001年收治的153例肠外瘘并第三类型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三类型膜膜炎的诊断标准是肠外瘘行外科引流术后48 h、体温超过38.5℃、血白细胞超过12×10~9/L时,再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腹腔引流液为脓性;(2)CT发现腹腔积液。结果男114例、女39例。年龄(42±19)岁。导致肠外瘘的原因分别为胃肠手术62例(40.5%),外伤48例(31.4%),胰腺手术和重症胰腺炎22例(14.4%),肝胆手术15例(9.8%),腹腔放疗或化疗术后6例(3.9%)。79例患者(共获157个标本)进行了脓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培养的细菌居前5名的依次为大肠杆菌(38株,24.2%)、铜绿假单孢菌(19株,12.1%)、金黄色葡萄球菌(17株,10.8%)、阴沟肠杆菌(16株,10.2%)和肺炎克雷伯菌13孢(8.3%)。52例进行了再次剖腹探查清除了坏死组织和脓肿,术后进行持续滴水负压双套管引流和抗生素治疗;19例仅更换了引流方式;28例更换了引流方式并加用抗生素;36例仅予以抗生素和微生态免疫营养;18例仅予以微生态营养。入院后,73例患者接受了全肠外营养,50例患者接受了肠内加肠外营养,30例患者接受了全肠内营养。结果147例存活,6例死亡。结论肠瘘并发的第三类型腹膜炎主要与残余感染、引流不畅有关。有效的诊断方法包括腹部CT检查和经窦道的造影。处理措施为再次手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更换引流方式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免疫营养。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肠外瘘病人入院初期人体组成成分的连续性变化。方法: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观察61例肠外瘘病人在入院10天内人体组成与血浆蛋白的变化。结果:病人体质指数与体细胞群在观察期间均有改善,但只有后者差异具显著性,而细胞外水/总体水的比例快速敏感地降至正常水平。血浆蛋白水平虽有提高,但只有前白蛋白差异具显著性。结论:肠外瘘病人入院后早期营养支持可快速改善水分分布的异常,并可以阻止体细胞群的进一步分解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