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营养的作用.方法:通过不同体系的培养系统,分析不同的细胞因子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扩增和发育的影响.结果:I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谷氨酰胺(Gln)等因素联合作用对体外培养的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群体的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IGF、HGF单独应用虽然可以有效扩增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的数量,但相对于这些因子的联合应用而言,小肠黏膜细胞的体外扩增和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Gln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在体内的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的体外扩增则无明显的作用.结论:IGF、HGF、Gln等因素联合作用可以有效解除有害细胞因素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的抑制,并提供小肠黏膜细胞生长发育的能量物质,而各因素的单独应用对小肠黏膜前体细胞的体外扩增和发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合并肝功能障碍(LD)的临床特点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97例腹腔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LD分为LD组(193例)和非LD组(204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LD组病人实施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腹腔开放疗法的比例相对更高,肠内营养(EN)开始时间相对较晚,肠外营养(TPN)使用时间更长,与非LD组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组死亡病人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入院时检测值及住院期间最高值均高于存活病人,且其高胆红素持续时间相对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组病人ICU时间、住院时间、60 d病死率、总病死率均高于非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发现,LD组病人60 d累积存活率低于非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 腹腔感染病人合并LD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高;早期控制感染源、实施EN和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可能是治疗腹腔感染合并L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后急诊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7年1月在解放军南京总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因腹部创伤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15~57岁,平均37.9岁。致伤因素:道路交通伤9例,重物砸伤或挤压6例,刀刺伤2例,均存在胰腺及周围脏器的损伤。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存活率以及病死率。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胰腺损伤等级、输血量和胰瘘发生率。结果入选患者均因创伤在外院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术后因并发症转往解放军南京总医院,经治疗11例存活,6例死亡,伤后平均住院时间112.6d。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发消化道瘘和腹腔感染,其中14例消化道或腹腔出血(82.4%),10例胰瘘(58.8%),10例小肠瘘(58.8%),9例胆瘘(52.9%),8例胃肠吻合口瘘(47.1%),8例结肠瘘(47.1%)。存活组胰腺II级损伤1例,III级损伤6例,V级损伤4例;死亡组胰腺III级损伤2例,IV级损伤1例,V级损伤3例。死亡组的胰瘘发生率83.3%(5/6),高于存活组的45.5%(5/11)。存活组均有效控制出血,平均输血量为1 873mL;死亡组最终均无法有效控制出血,平均输血量为18 008mL。两组输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创伤后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处理过程中需积极应用损害控制外科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4.
术后腹腔感染(PIAI)是临床上严峻的挑战,全球PIAI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早期诊断与及时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面临导致治疗失败的高风险因素如耐药菌感染、慢性危重症、腹腔高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的威胁.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及时的感染源控制以及包括对抗脓毒症、器官功能维护与营养治疗等在内的支持治疗是治...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合并肠瘘肿瘤病人治疗难度大,本研究探讨合并肠瘘肿瘤病人综合治疗策略,特别是抗肿瘤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普外三科收治的16例合并肠瘘肿瘤病人的病历资料,分析综合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病人16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3.69±6....  相似文献   
106.
正例1,男,33岁,曾于2015年9月13日因急性阑尾炎在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第8天出现切口感染,予以抗感染、局部引流等治疗,症状好转并出院。出院后患者切口愈合差,2个月后发现瘘口流出肠液样液体,CT检查见阑尾炎术后回盲部周围炎伴回盲部切口窦道形成。于2016年2月24日因"阑尾切除术后5月,切口流出肠液样液体1月"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PCR-反向点杂交法用于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及体检健康妇女分泌物各285份和50份。用生物梅里埃酵母菌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郑州安图真菌快速培养鉴定药敏试剂)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深圳亚能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试剂)进行菌种鉴定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采用PCR及测序方法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分别以培养鉴定法、MIC法、核酸序列测定法为对比方法,评价PCR-反向点杂交法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与培养鉴定法相比,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6种念珠菌菌种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符合率分别为95%、96%、96%、98%、97%以上,2种方法检测6种念珠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44、0、0、0、0和0,P均0.05),一致性较好(Kappa均0.9)。与MIC法相比,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白念珠菌耐药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符合率分别为98%、88%、98%、88%和96%,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一致性较好(Kappa0.8)。PCR-反向点杂交法与核酸序列测定法相比,对6种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PCR-反向点杂交法在念珠菌菌种鉴定及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上与培养鉴定法以及核酸序列测定法的一致性高,比传统检测方法更早期更快速,可应用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8.
X线透视下超滑导丝辅助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操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需肠内营养(EN)治疗病人的营养治疗途径问题. 方法:在既往操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九字诀”法行X线透视下超滑导丝辅助放置鼻空肠营养管. 结果:本组共置管162例次,成功159例次,成功率为98.15%.鼻空肠营养管放置位置符合EN治疗要求.置管时间为5~30(10.8 ±4.9)min. 结论:运用“九字诀”法行X线透视下超滑导丝辅助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具有无创、简单、快捷,是临床EN治疗途径首选的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流感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释放的细胞因子是否会诱导正常胶质细胞趋化因子及促炎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从而产生细胞因子级联效应。方法:从新生小鼠大脑皮质分离培养神经胶质细胞,并进一步纯化星形胶质细胞,经纯度鉴定后,用感染复数为2的流感病毒H1N1和H3N2进行体外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于6小时和24小时收获上清,采用超滤分子截留的方法,去除流感病毒颗粒。用不同时间点的条件上清,分别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24小时后提取RNA并进行反转录,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趋化因子IP-10、MCP-1、MIP-1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的条件上清皆可诱导正常胶质细胞的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趋化因子IP-10、MCP-1、MIP-1的转录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上调,产生细胞因子级联效应。结论:流感病毒H1N1和H3N2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后所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可诱导正常胶质细胞的细胞因子转录水平显著上调,引发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其可能与流感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病理损伤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