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268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281篇
预防医学   92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89篇
  2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范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56份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表进行分析,掌握发生锐器伤人员的职业分布、产生职业暴露操作环节及损伤部位等,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结果锐器伤是造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医生(27.25%)和护士(66.57%)是医院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发生职业暴露的锐器种类以手术缝针、头皮钢针、一次性注射器为主;医生锐器伤主要环节是手术缝针,护生锐器伤发生时机分布较多,手是主要的暴露部位。结论预防及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应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规范标准性预防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以下简称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以下简称ICD)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这两种治疗在预防患者猝死中的差异。方法对我院从2003年6月到2013年6月出院诊断为遗传性LQTS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植入了永久起搏器或ICD的全部21例患者,结合门诊、电话和程控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手术并发症以及晕厥、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结果起搏器组男性2例,女性9例,年龄39.3±14.3岁,随访时间50.6±26.3个月,1例患者猝死,2例患者再发晕厥前兆,其中1例最终更换为ICD。ICD组男性2例,女性8例,年龄34.5±11.9岁,随访时间61.4±43.5个月,3例患者接受了ICD的适当治疗,另2例患者接受了ICD的不适当治疗,1例患者术后出现囊袋感染,1例患者更换为永久起搏器。治疗有效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72.7%(8/11)和100.0%(10/10),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1)。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起搏器组及ICD组分别为27.3%(3/11)和30.0%(3/10),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63)。结论对于不能植入ICD的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遗传性LQTS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替代方法,但对于QTc≥539ms的患者,只有植入ICD才能预防猝死。植入ICD后长期无心脏事件发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可考虑更换为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对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DNA的损伤,阐明七氟醚诱导脑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方法: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七氟醚组(2%Sevo 6 h组、2%Sevo 12 h组和2%Sevo 24 h组)、4%七氟醚组(4%Sevo 6 h组、4%Sevo 12 h组和4%Sevo 24 h组)和8%七氟醚组(8%Sevo 6 h组、8%Sevo 12 h组和8%Sevo 24 h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和乳酸脱氢酶(LDH)法分别检测各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和死亡率。根据实验结果将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4%Sevo 12 h组、生理盐水+8%Sevo 12 h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NAC组)、NAC+4%Sevo 12 h组和NAC+8%Sevo 12 h组。采用MTT法和LDH法分别检测NAC预处理后各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和死亡率;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各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DNA双链断裂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中DNA损伤相关蛋白8-OHdG、ATM、p-ATM和γ-H2AX表达量;DCFH-DA法检测各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2%Sevo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evo组和8%Sevo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死亡率升高(P<0.01)。与4%Sevo组比较,同一时间8%Sevo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死亡率升高(P<0.05)。与4%Sevo 6 h组比较,4%Sevo 12 h组和4%Sevo 24 h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死亡率升高(P<0.05);与4%Sevo 12 h组比较,4%Sevo 24 h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死亡率升高(P<0.05)。与8%Sevo 6 h组比较,8%Sevo 12 h组和8%Sevo 24 h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死亡率升高(P<0.05);与8%Sevo 12 h组比较,8%Sevo 24 h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死亡率升高(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生理盐水+4%Sevo 12 h组和生理盐水+8%Sevo 12 h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内DNA双链断裂增多,DNA损伤相关蛋白8-OHdG、ATM、p-ATM和γ-H2AX表达量增加、ROS水平升高(P<0.05)。与生理盐水+4%Sevo 12 h组比较,NAC+4%Sevo 12 h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升高(P<0.01),死亡率降低(P<0.01),细胞中DNA双链断裂减少,DNA损伤相关蛋白8-OHdG、ATM、p-ATM和γ-H2AX表达量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生理盐水+8%Sevo 12 h组比较,NAC+8%Sevo 12 h组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升高(P<0.01),死亡率降低(P<0.01),细胞中DNA双链断裂减少,DNA损伤相关蛋白8-OHdG、ATM、p-ATM和γ-H2AX表达量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能够通过诱导DNA损伤导致HT22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死亡,其机制可能与诱导海马神经元细胞中ROS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iR-155表达水平及其与TIM3水平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18年3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行清宫术的63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为研究组,同期行清宫术的57例正常早孕终止妊娠者为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者绒毛组织,检测miR-155、TIM3、INF-γ、IL-4和IL-13表达水平,并分析研究组miR-155与TIM3、INF-γ、IL-4和IL-13的关系。 结果 研究组miR-155、IL-4和IL-13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TIM3、INF-γ、IL-2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TIM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iR-155与TIM3、INF-γ、IL-2呈负相关(r=-0.687、-0.636、-0.602,均P<0.05),与IL-4、IL-13呈正相关(r=0.574、0.498,均P<0.05);TIM3与INF-γ、IL-2呈正相关(r=0.713、0.644,均P<0.05),与IL-4、IL-13呈负相关(r=-0.615、-0.597,均P<0.05)。 结论 miR-155在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与TIM3存在明显负相关,两者可能在介导复发性流产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共随访8~84(37.0±20.6)个月,无患者死亡。经ICD共记录到369次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及13次心室颤动(室颤)事件,均被ICD成功终止,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16例(37.2%)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速/室颤事件,被ICD正确识别并接受了恰当的治疗。无患者因室速/室颤事件发生晕厥。对于室速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的总成功率为53.4%(197/369),首次成功率为20.8%(77/369)。6例(13.9%)患者发生了不恰当识别,1例(2.3%)患者发生了未识别事件。结论:ICD是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合理设置治疗方案及参数可使ICD更充分地发挥预防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王靖  李俊  吴学东  王宁 《山东医药》2012,52(44):46-48
目的通过检测获得性漏斗胸大鼠膈肌肌凝蛋白重链MyHC-Ⅰ的表达变化,探讨肌凝蛋白重链在获得性漏斗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用4周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其中肋软骨组和膈肌组分别为从胸骨旁切断下位3对肋软骨并造成膈肌局部物理损伤而获得漏斗胸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每组各处死大鼠8只,收集膈肌组织,分别进行RT-PCR定量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肋软骨组和膈肌组动物均呈现前胸壁凹陷畸形。与对照组比较,肋软骨组和膈肌组各时间点MyHC-Ⅰ表达均升高(P<0.05);但肋软骨组和膈肌组组间比较,仅术后第2周时MyHC-Ⅰ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获得性漏斗胸动物膈肌肌凝蛋白重链MyHC-Ⅰ表达增高,说明在动物漏斗胸畸形形成过程中膈肌功能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制备富硒猫棒束孢,通过固体培养,实现无机硒向有机硒的生物学转化。方法在猫棒束孢常规培养过程中,加入无机硒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法检测培养好的富硒猫棒束孢和非富硒猫棒束孢菌丝粉中有机硒含量,确定其生物转化率。结果 840 g小米和42 g葡萄糖中加入亚硒酸钠140 mg,平均可培养出富硒猫棒束孢菌丝粉280 g,所培养富硒猫棒束孢中有机硒含量为48.78μg/g,无机硒的的生物转化率为21.39%。结论在猫棒束孢常规固体培养过程中加入无机硒化合物(亚硒酸钠),可以成功实现无机硒的有机化转化,本方法可用于猫棒束孢的富硒培养。  相似文献   
38.
目的用蛋白芯片的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分片段抗体。方法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和化学发光技术将高度纯化的抗原HCV Core、NS3、NS4、NS5以特定微阵列固定在固相载体上,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抗HCV Core、抗HCV NS3、抗HCV NS4和抗HCV NS5。结果174份血清中HCV抗体阳性87份,HCV抗体阴性87份,其中献血员33份,非丙型肝炎的其他肝病患者39份,非肝病者15份。87例雅培公司的AxSYM(微粒子发光)检测抗HCV阳性患者中,蛋白芯片检出阳性85份,阳性率为97.70%;在174份标本中,蛋白芯片检出阳性标本88份,其中抗HCV阳性87份,阳性率98.86%;抗HCV NS3检出49份,阳性率为55.68%;抗HCV NS4检出68份,阳性率为77.27%;抗HCV NS5检出37份,阳性率为42.05%;抗HCV Core检出69份,阳性率为78.41%。结论蛋白芯片显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系统评价槐耳颗粒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VIP,CBMdisc,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全面检索槐耳颗粒联合西医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GRADE profiler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共纳入24篇文献,总样本量26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医治疗相比,槐耳颗粒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客观缓解率(RR=1.38,95%CI[1.26,1.51],P<0.00001)、疾病控制率(RR=1.29,95%CI[1.10,1.52],P=0.002)、6个月生存率(RR=1.20,95%CI[1.10,1.32],P<0.0001)、1年生存率(RR=1.39,95%CI[1.23,1.58],P<0.00001)、2年生存率(RR=1.95,95%CI[1.28,2.96],P=0.002)、KPS评分(MD=17.15,95%CI[6.47,27.83],P=0.002)、KPS评分提高率(RR=2.02,95%CI[1.47,2.77],P<0.0001)、AFP下降率(RR=1.40,95%CI[1.20,1.62],P<0.0001)、CD3+(MD=17.34,95%CI[9.28,25.40],P<0.0001)、CD4+(MD=8.62,95%CI[1.59,15.64],P=0.02)、CD8+(MD=1.95,95%CI[-3.93,7.82],P=0.52)、CD4+/CD8+(MD=0.42,95%CI[-0.33,1.17],P=0.27),降低AFP水平(MD=-71.57,95%CI[-80.42,-62.72],P<0.00001)、复发率(RR=0.76,95%CI[0.67,0.85],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60,95%CI[0.41,0.89],P=0.01)。根据GRADE系统,结局指标为低级及极低级证据。结果表明,槐耳颗粒辅助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效果,安全性较好,能否降低不良反应及提高免疫有待验证。由于纳入研究整体质量及证据质量不高,结论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0.
梁潇  王靖  李晓声 《中国骨伤》2020,33(12):1106-1110
目的:评估肩关节镜下Double-pulley双排锚钉技术治疗IdebergⅠ型肩胛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例接受肩关节镜下Double-pulley双排锚钉技术治疗的IdebergⅠ型肩胛盂骨折患者,男7例,女1例;左肩5例,右肩3例;年龄22~5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 d。术前和术后拍摄肩关节X线片和行CT检查评估骨折严重程度和骨折愈合情况。运动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患者均未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术后肩关节CT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未出现移位。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好,术后末次随访ASES评分85~97分,均较术前提高;Constant-Murley评分83~96分,均较术前提高。结论:肩关节镜下采用Double-pulley双排锚钉技术可以有效固定IdebergⅠ型肩胛盂骨折,对软组织损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