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常规血培养标本中致病菌的可行性.方法 临床血培养标本经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后.同时进行常规分离鉴定和血液重要致病菌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检测鉴定,后者包括靶基因的提取、扩增、杂交和结果分析4个步骤,统计分析两者的符合率.结果 86份临床标本中,常规分离鉴定阳性74例,阴性12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8例,阴性38例,两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符合率仅为69.77%.结论 基因芯片检测系统的符合率偏低,试剂盒有待完善,但为快速检测和鉴定血液致病菌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gene chip method to identify pathogens in blood cultures. Methods Clinical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and cultured using an automated blood culture system. A gene chip diagnostic ki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n these blood cultures following the procedures of target gene extraction and amplification, hybridization and result analysis.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was also used to isolate and identify the bacteria from the clinical blood cultur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86 clinical blood samples, 74 were positive and 12 negative according to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while 48 were positive and 38 negative as found by the gene chip method,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ults (P<0.05). The two methods only had a concordance rate of 69.77%. Conclusion The gene chip diagnostic kit has low concordance rate with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for detecting pathogens in clinical blood cultures and awaits further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42.
报告1例由紧密着色菌感染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51岁.右手部皮肤溃疡及肉芽肿增生10余年.皮肤科检查:右前臂可见疣状和乳头瘤样增生,皮损形状不规则,呈污秽状,可见溃疡和褐色痂皮,部分瘢痕形成,部分压之有少许脓液流出;皮损表面散在黑点,边缘清楚,周围皮肤呈暗红色浸润.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的鳞状上皮细...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估VITEK-2 Compact(V2C)高级专家系统(AES)对CTX-M型ESBLs的检测分析能力.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8月AES所提示的产ESBLs菌株194株,进行CTX-M表型分析,并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加以比较.结果 194株产ESBLs菌株经AES提示CTX-M型94株,检出率为48.5%,PCR证实携带CTX-M基因型164株,检出率为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S报告的94株CTX-M型产ESBLs,经PCR确认为89株,头孢他啶MIC值≤1μg/ml占95.5%,其耐药表型以CTX-M型为主,而漏检的75株中,头孢他啶MIC值≤1 μg/ml只占2.7%,其耐药表型大肠埃希菌以产ESBLs为主,肺炎克雷伯菌以产ESBLs或ESBLs+膜渗透障碍为主;AES与PCR漏检株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要高于符合株.结论 AES对混合型耐药机制的CTX-M型产ESBLs检测有一定的漏检;如需进一步进行产ESBLs的亚型研究或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仍需要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4.
报告1例自身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因右腋窝肿块、进行性加重8个月就诊。皮肤科情况:右腋窝可见10 cm×2.6 cm隆起性肿块,质软、稍有波动感,边界清楚,活动度差;额部、前胸部散在米粒至黄豆大小丘疹及结节。根据其临床症状、组织病理检查、特殊染色及真菌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经局部手术切除及口服伊曲康唑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合理应用PCT指标正确解释结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2012年1-12月同时进行血培养与PCT检测且结果有效的979例患者临床资料,应用ROC曲线分析PCT在不同分界值对血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对其假阳性、假阴性结果可能出现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979例血培养患者中血培养阳性172例,PCT阳性率75.0%,且PCT水平明显高于血培养阴性组(P<0.05),PCT为0.5ng/ml时对血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59.0%、28.1%和91.7%,血培养采血不规范、患者局部感染未导致血源播散或非感染因素诱导的PCT升高是导致PCT对血培养阳性预测值偏低的主要原因。结论在缺乏对患者的了解和临床关系时,PCT水平与微生物检测证据(血培养阳性)的相关性无实际意义,但可以用于排除血流感染,PCT水平必须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判读,应避免脱离患者具体病情而进行分析,并应考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6.
开展社区护理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对开展社区护理的要求日益增长 ,现就开展社区护理的有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见解。1 开展社区护理的意义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服务范围 ,直接对社区内的个体、家庭及居民团体提供以促进和维持健康的一种全科和完整的业务工作 ,即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性和连续性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的出现 ,标志着护理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护理工作大致经历了 3个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阶段 ;(2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阶段 ;(3)以人的…  相似文献   
47.
目的调查不同地区部队医院患者血液、尿液等标本中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12家部队医院2006年1-12月临床分离的1099株不重复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MIC50、MIC90,并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07年标准判断敏感率(S%)、中介率(I%)、耐药率(R%),利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纸片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3-氨基苯酚硼酸(APB)纸片增强法检测AmpC酶。结果共获得革兰阳性菌436株(39.7%),革兰阴性菌663株(60.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检出率分别为62%和92%,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E.coli)、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比率分别为51.1%和45.1%,二者产AmpC酶的比率分别为11.3%和16.2%。血液中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普遍低于尿液中的相应细菌,而血液中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多黏菌素、米诺环素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尿液中的相应细菌。结论MRSA、MRSCN以及产ESBLs、AmpC酶的耐药细菌在部队医院的发生率较高;自血液和尿液分离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8.
朱发珍 (195 4 ) ,男 ,山东省沂南县人 ,1980年毕业于莱阳中医学校 ,199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医学院自学中医专业 ,主治医师 ,现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 ,已发表论文 8篇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张为特征 ,并伴有心肌肥厚 ,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 ,病情呈进行性加重。笔者自 1991年 6月~ 2 0 0 1年 10月 ,对 3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在采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在我院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 )患者 6 2例 ,随机分为 2组…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不动杆菌属耐药性变化趋势和抗生素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对耐药株是否有抑酶增效作用。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K-B法)与梯度浓度MIC法(Etest法)对分离的60株不动杆菌进行药敏测试与分析。结果头孢哌酮、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和哌拉西林耐药率在55.0%以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对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比不加酶抑制剂的单纯抗生素强(P<0.001);加酶抑制剂舒巴坦的抗生素(2种)对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加克拉维酸(2种)和三唑巴坦(1种)的抗生素,平均秩次分别为7.38、6.43、5.57、5.47和5.50。舒巴坦与头孢哌酮复合剂的MIC90值降低到头孢哌酮的MIC90值的1/21,MIC50值降低到1/170;舒巴坦使头孢哌酮、氨苄西林的耐药率由均为75.0%下降到5.0%和24.0%。结论不动杆菌属对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普遍耐药;舒巴坦与头孢哌酮的复合剂对不动杆菌抗菌活性明显增高,可作为不动杆菌属所致院内感染防治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50.
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酶,诱导酶及药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28  
目的为了使实验室药敏结果更符合临床实际,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13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同时,对其中75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58株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产气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诱导酶的检测。结果25.0%肺炎克雷伯氏菌和14.0%大肠埃希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52.0%的铜绿假单胞菌、55.6%阴沟肠杆菌、33.3%产气肠杆菌、25.0%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粘质沙雷氏菌产诱导酶。发现产超广谱酶株组除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及头孢唑啉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组外,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与非产酶株组无明显差异。产诱导酶株组对三代头孢的耐药率反而低于非产酶株组。结论常规药敏试验不能较正确地反映细菌耐药情况,两种酶的检测能补充常规药敏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