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8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瘀证存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发展过程之中。在既往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已经发现不同疾病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和客观指标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证在不同疾病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研究不同疾病中血瘀证的共性,能够体现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色,有可能进一步揭示血瘀证和中医药现代化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目前对血瘀证病证结合的研究尚未有系统的总结报道。本文从冠心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入手,将近年来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1冠心病临床上多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的角度来研究冠心病和血瘀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CHD)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根据1997年"国标"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该病属中医"胸痹心痛"、"厥(真)心痛"范畴.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现在,冠心病中医证型研究已广泛结合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和量化手段,无论是在中医辨证分型,还是证型客观化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更加规范化和客观化,大大提高了中医诊治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笔者就近年来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心病的危重类型,其病死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PCI)的开展,大大降低了STEMI的住院病死率(小于5%)[1]。急诊PCI术后的治疗策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而在西药规范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可起到整体调理、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等作用[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开展PCI治疗冠心病1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STEMI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本院治疗该病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病理现象,然而其发生的本质怎样?只有通过对病变患者蛋白组学研究才能更深入、更贴近生命本质层次去发现和理解其发病机制。近年来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均用蛋白组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对中医药临床研究冠脉疾病蛋白组学的思路做相关阐述,希望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李军  王阶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163-167
目的:总结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血浆标记物的研究成果,探讨血浆标记物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心绞痛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5-12关于冠心病血浆标记物的文章。检索词“Angina pectoris,biology marr,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小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清华全文期刊数据库1995—01/2005-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心绞痛,生物学标记”。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查,选择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D-二聚体、CD62P与CD63、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等血浆标记物相关的文献。排除综述类文献和重复性研究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41篇,34篇符合上述标准。其中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相关文献1篇,纤维蛋白原相关文献3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相关文献5篇,D-二聚体相关文献5篇,CD62P与CD63相关文献3篇,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相关文献3篇,C反应蛋白相关文献6篇,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相关文献8篇。资料综合:研究表明,心绞痛发作期间,血栓素B2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比值显著升高,降钙素相关肽浓度则显著下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D-二聚体、CD62P,CD63、内皮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含量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常提示今后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加。结论:上述血浆标记物对于反映冠心病病理变化、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判断冠心病心绞痛预后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价值,对于指导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文茜  王阶  张振鹏  方霁  赵青  徐良洲 《新中医》2021,53(22):44-48
目的:以冠状动脉CT 血管造影(CTA) 为评价标准,观察痰瘀热互结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易损斑块的特征,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冠心病痰瘀热互结证采用中医量化标准分值评定,进行CTA 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30%~70%的病例,分析其CTA 指标,包括斑块定位、斑块面积狭窄程度、斑块直径狭窄程度、目标斑块体积等,评估易损斑块特征。结果: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痰瘀热互结证患者易损斑块特征如下:斑块面积狭窄程度(52.25±14.49) %,斑块直径狭窄程度(41.56±11.09) %, 斑块体积(65.31±36.05) mm3 , 斑块平均CT 值(252.81±155.76) HU; 斑块钙化积分[31.40(8.15,101.90]分。中医证候痰证积分与斑块直径狭窄程度成正相关。结论:痰瘀热互结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易损斑块经CTA 诊断狭窄度更接近于30%;痰瘀热互结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其痰证积分越高,提示狭窄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缺血性中风治法的分布进行研究,评估其临床疗效价值。方法 检索197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Sino Med)。基于上述四大数据库内检索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研究文献。对各个文献证候、治法、方药等信息进行规范化、等级化采集处理后建立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治法数据库。运用量表评价和等级化赋分方法分析证候要素和治法,通过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描述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治法之间、各证候要素间、各治法间的相关性及其分布。结果 通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具有同质性、可进行后续统计量的合并。本研究共纳入450条证候、治法,经统一规范化拆分后得到1 287个单一证候要素,1 562个单一治法。各证候要素与其相对应的治法(除窍闭-开窍)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除了相对应的证候要素与治法外,痰湿-益气(-0.52),气虚-开窍(-0.56)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课题组以Ⅰ类,Ⅱ类,Ⅲ类由高至低代表证候和治法要素的重要性。气虚、血瘀和火热、痰湿、腑实是缺血性中风Ⅰ类证候要素;阴虚、内风为其Ⅱ类证候要素;阴虚与阳虚为其Ⅲ类证候要素;袪痰湿、清热、通腑和熄风、活血化瘀、益气是缺血性中风Ⅰ类治法,袪痰湿、清热、通腑相伴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熄风、活血化瘀、益气相伴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滋阴、理气是缺血性中风Ⅱ类治法,其关联性较高,常相伴出现。开窍、补阳、通络分别为缺血性中风Ⅲ,Ⅳ,Ⅴ类治法。结论 气虚、血瘀、痰湿、火热、腑实是缺血性中风主要证候要素,气虚血瘀、痰热腑实为其主要证候类型;袪痰湿、清热、通腑和活血化瘀、熄风、益气治法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占据主要地位;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时,袪痰湿、清热、通腑治法常联合使用,活血化瘀法常与益气熄风法联合使用,以起协同增效之力。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形神一体观”的哲学思想和“整体观念”的指导理论与现代双心医学心脏、心理全面康复的治疗理念深度契合。结合中医理论对双心疾病的认识,以血脉双治理论为切入点,阐释该理论治疗双心疾病的理论依据及内涵,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双心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治疗范式。  相似文献   
19.
背景:干细胞是再生医学研究的热点,在干细胞培养诱导过程中加入中药干预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目的:通过回顾与总结近年来干细胞研究过程中加入中药干预的若干文献,旨在进一步探索中药与干细胞培养、诱导、生长,分化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药"或"中医"或"中医学"或"中药"及二次检索词"干细胞"为检索词,检索1991-01/2010-01期间CNKI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收录涉及中药应用于干细胞的细胞学实验或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提取文献中的中药方剂、干细胞类型、应用意义、作者单位、基金资助等指标,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与结论:检索到16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31篇.在干细胞培养、诱导、分化,生长中应用的中药,治法上以活血化瘀、益气、补肾填精为常见;名方、时方、验方及中药有效组分得到广泛应用,尤以益气活血、活血化瘀、补肾填精中药应用得较为集中:文献结果描述中体现了中药具有促进干细胞动员、增殖、分化等作用,可使损伤的组织器官得以修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较为发达的区域;基金资助逐年增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为主.中药在干细胞培养、诱导过程中的应用,使中医临证思维融合再生思想,使调和阴阳的治疗目标延伸向了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论中药复方药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之间存在多种差异,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中药有其自己的特点。辨证论治是遣方用药的基础,配伍用药是中药应用的主要形式,方证相应是中药取效的关键,整合调节是中药的作用方式。上述特点决定了中药药效评价不能照搬西药的方法和标准。运用现代技术和中药自身特点建立中药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是正确评价中药疗效的关键。质量稳定是药效评价的前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工具,整合调节的作用方式要求药效指标的选择要多样化,避免主观误差的手段是利用数学模型和参数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作用机制的阐明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药理实验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