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8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观察固本益肠汤与食物日志指导的饮食调整联合治疗脾虚泄泻的价值,探讨脾虚泄泻与食物过敏的关系,指导684名脾虚泄泻患者做食物日志,将症状与食物明显相关者326例分为固本益肠汤加饮食调整联合治疗组与单纯中药治疗组各163例,其中233例行结肠镜检查,56例行胃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4周治愈率(60.0%)和显效率(37.0%),停药后6周及12周症状复发率(分别为3.1%和11.7%),均优于单纯中药治疗组(分别为14.1%、16.6%、31.6%、56.7%),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固本益肠汤与食物日志指导的饮食调整联合治疗脾虚泄泻疗效显著;部分脾虚泄泻与食物过敏所致肠道免疫机制紊乱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2.
董建华教授,师承上海已故名医严二陵先生,曾悬壶于沪上。五十年代中期先去南京中医学院、后又去北京中医学院任教。现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主任  相似文献   
73.
为观察脾虚泄泻与食物过敏和肠道嗜酸细胞炎性介质(嗜酸细胞主碱基阳离子蛋白,MBP)及CD3细胞表达的关系,探讨脾虚泄泻的免疫学机制,指导298名脾虚泄泻患者做食物日志,将症状与食物明显相关者(76例)分为饮食调整组和对照组各38例,同时对其中9例十二指肠黏膜嗜酸细胞炎性介质MBP和CD3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饮食调整组4周症状完全缓解率、明显缓解率(23.7%,65.8%)均优于对照组(2.6%,15.8%),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其小肠黏膜MBP和CD3阳性细胞较正常对照组表达增强,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部分脾虚泄泻与食物过敏所致肠道免疫机制紊乱关系密切,饮食调整有利于脾虚泄泻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74.
加味四君子汤对MNNG诱导大鼠胃癌与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健脾化瘀治疗对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癌的预防作用,探讨脾虚血瘀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将90只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8只,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3、4、5组用MNNG,第2组为单纯模型组,不加保护,第3组加用加味四君子汤,第4组用增液汤对照,第5组用生理盐水对照。喂养(28±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胃黏膜病变。83只大鼠完成实验。结果表明,MNNG组大鼠胃癌发生率37·5%(6/16),显著高于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的5·9%(1/1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前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增液汤组及生理盐水组大鼠胃癌发生率(33·3%,35·3%)与MNNG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脾虚血瘀可能是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加味四君子汤健脾化瘀治疗能有效地抑制MNNG诱发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胃粘膜异型增生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胃癌MG7抗原及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ABC免疫组化方法,对120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进行内镜下微观辨证分型,并与胃癌MG7抗原表达的关系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胃粘膜MG7抗原表达阳性率(37.5%、66.7%)较胃寒型及胃热型(6.7%、12.5%)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其中63例进行了6-72个月(平均24个月)的随访,癌变组中胃络瘀滞型粘膜(23/30)明显高于未癌变组(9/3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对辨别胃粘膜异型增生的癌变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胃络瘀滞型胃粘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6.
自1994年4月至1997年3月,我们采用内镜下用微波治疗消化道息肉552枚。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治疗消化道息肉198例共552枚息肉。男156例,女42例,年龄17~77岁。其中单发124例,多发74例,有2例大肠息肉多达100枚以上。息肉的分布见表1。息肉直径0.3~2.8cm。息肉形态:有蒂78枚,亚蒂125枚,广基349枚。病理组织学:息肉微波凝固前,除0.5cm×0.5cm以下的明显炎性息肉外,均常规进行活检。其中:炎性息肉125枚,腺瘤性息肉427枚。其中2例患者的2枚息肉有恶变,均为单发,息肉大小分别为1.5cm×1.2cm,1.5cm×1.5cm,一枚有蒂,一枚亚蒂,息肉体部及蒂部光滑,表面明显糜烂,病理组织学为腺瘤性息肉,局灶癌变。  相似文献   
77.
[目的]回顾性调查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分析近年住院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487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近14年该院UC住院患者呈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年龄20~40岁.临床症状主要有腹泻(91.03%)、血便(71.08%)、腹痛(75.34%)等,肠外表现(3.49%)及并发症(6.57%)少见.病情以中度(32.65%)、重度(37.44%)为主.病变范围以广泛型或全结肠型(37.22%)为主,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40.14%)、初发型(37.41%)为主.中医证型以湿热内蕴型(44.78%)、脾胃气虚型(25.59%)为主.治疗上以西医(86.65%)为主,氨基水杨酸类药物(86.02%)和糖皮质激素(86.02%)、中药(52.36%)广泛使用.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达89.22%,手术率1.02%,死亡3例(0.65%).[结论]近年来该院UC患者呈增加趋势,病程较短,以中、重度为主,慢性复发型及初发型多见,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少.中医证型以湿热内蕴型、脾胃气虚型多见.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好,手术病例少,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78.
胃黏膜异型增生微观辨证分型CdX2基因表达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脘痛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的意义及与临床随访结果的关系.[方法]应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与ABC免疫组化方法对120例胃脘痛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进行胃镜下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胃络瘀滞型与胃络灼伤型患者胃黏膜CdX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37.5%、66.7%)较胃寒型与胃热型(6.7%、12.5%)明显增高(P<0.01),其中具有完整随访结果者63例,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4个月),其癌变者中胃络瘀滞型(76.7%)明显高于未癌变者(27.3%)(P<0.01).[结论]中医微观辨证分型与CdX2基因蛋白表达有关,对辨别胃黏膜异型增生的癌变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胃络瘀滞型胃黏膜异型增生与癌变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79.
10216例胃病患者消化内镜与舌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舌为脾胃之外候”、“苔乃胃气之所蒸熏”,舌象与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脾胃病在舌象的反映上迅速而灵敏 ,而胃镜的观察是中医望诊的延伸。既往虽然有不少舌诊与胃镜关系的研究 ,但例数均较少 [1,2 ] 。本文旨在通过大样本的内镜直视观察 ,探讨胃粘膜病变与舌诊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 0 2 1 6例均为 1 987~ 2 0 0 1年我科门诊或住院患者 ,经消化内镜检查后 ,符合以下条件 :1有慢性胃病史 ;2经消化内镜或胃粘膜活检病理明确诊断 ;3常规检查十二指肠球部 ;4不伴有热性病 ,肝胆疾病 ;5除外染苔。 1 0 2 1 6例中 ,男 81 5 8…  相似文献   
80.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0例UC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西医结合组60例,口服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通络的中药及艾迪莎;中药组50例,口服中药;西药组40例,口服艾迪莎。同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在综合疗效、黏膜病变疗效及症候疗效方面均优于西药组(P〈0.05),在症候疗效方面亦优于中药组,部分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治疗前、后积分差值与中药组及西药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UC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