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5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简称非门控)胸部强化扫描(n=20)。比较3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ED分别为(4.95±1.81)mSv、(15.91±5.01)mSv、(4.61±1.16)mSv;A、B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57、58、45,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高分辨力CT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MPP患儿(学龄前组70例和学龄组79例)的胸部高分辨率CT特点并归纳总结.结果: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咳嗽和/或发热.最常见的影像学征象为肺实变、支气管壁增厚、树雾征、树芽征、磨玻璃影,学龄前组分别占60.6%、34.3%、37.1%、18....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分析并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患者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及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的差异,评价其对ACS、CC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行CCTA检查的ACS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ACS组),匹配同期40例CCS患者(CCS组),搜集所有患者CCTA影像及临床资料。使用自动化软件测量ACS中的责任血管及CCS中的狭窄最重的一支血管的FAI,同时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无创测量血流动力学特征(FFRCT、ΔFFRCT),对比两组间各指标的关系。结果 ACS组(n=40)的FAI高于CCS组(n=40),分别为:-72(-76,-66) HU、-84(-87,-77) 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208,P <0.001); ACS组中FFRCT、ΔFFRCT分别为0.76(0.70,0.81)、0.08(0.05,0.10),CCS组以上指标分别为0.87(0.83,0.90)、0.04(0.02,0.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706,P <0.001; Z=...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对比观察胃间质瘤与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165例胃间质瘤(GST组)与37例小肠间质瘤(SIST组),对比观察其CT征象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GST组与SIST组肿瘤生长方式及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ST组中95.76%(158/165...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小儿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6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儿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手术或DSA结果为标准,采用x2检验比较DSCT和CDF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DSCT诊断主动脉缩窄16例,其中伴房间隔缺损(ASD)4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大动脉转位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3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7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例、支气管动脉扩张l例.CDFI诊断主动脉缩窄15例,主动脉弓离断1例,伴ASD 4例、VSD 9例、二叶型主动脉瓣(BAV)2例、大动脉转位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2例、PDA 7例、支气管动脉扩张1例,未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与手术或DSA结果对照:DSCT和CDFI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2%(140/144)、97.9% (141/14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DSCT和CDFI诊断敏感度均为93.2% (41/44),特异度分别为99.0% (99/100)和100.0% (100/100).DSCT前门控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42 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是诊断小儿主动脉缩窄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川崎病20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典型川崎病患者15例,其中9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检查均未见异常,5例显示相同(2例左、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巨大动脉瘤伴附壁血栓),1例CT示左、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多发瘤样扩张,B超未见明显异常。非典型川崎病患者5例,其中3例CT和B超冠状动脉检查均显示相同(2例冠状动脉瘤,1例双侧冠状动脉增粗迂曲),2例B超未见异常,CT示冠状动脉均有病变(1例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随访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77.
为探讨Chiari-Ⅰ型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改变与枕大孔区骨畸形的关系,本文总结Chiari—Ⅰ型畸形41例,MR检查28例,CT检查29例,两种检查手段均应用者8例,CTM检查9例。结果:CT组病至枕大孔与颈1下缘之间25例;病至颈2以下4例。轴位扫描图像均表现为颈髓后方自枕大孔向下逐渐变小的椭圆形软组织块影。CTM检查9例,颈髓受压变形8例。矢状重建图像均表现为位于颅后窝内的小脑扁桃体向下伸入椎管内。MR组28例均示下疝范围为5~8mm,病入的小脑扁桃体呈楔形,不对称下病26例,对称性下病2例。,CT与MR均能显示Chiari-Ⅰ型畸形的病理特征;颈髓、延髓屈曲是由于合并颅底凹陷症所致,并非Chiari-Ⅰ型畸形本身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颏下区岛状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颌外动脉、面前静脉的分支颏下动、静脉为蒂制备颏下区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结果:应用该皮瓣修复的14例患者,12例全部成活,1例出现部分坏死,1例失败,成功率92.9%,全部病例切除原发灶同时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外观与功能满意.结论:颏下岛状皮瓣具有长而可靠的血管蒂、厚薄适中、成活率高、切口隐蔽、无需血管吻合、操作简单等优点,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一期重建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CT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CT扫描的主动脉瘤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分析CT相关资料,如区分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瘤部位,CT测量相关指标,主动脉瘤附壁血栓情况等。图像均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行单独分析,若有不同意见则行讨论而达成一致。结果本组中真性动脉瘤82例,假性动脉瘤13例。瘤体形态以囊状动脉瘤常见(50.5%),其次为混合型动脉瘤(25.3%)及梭型动脉瘤(24.2%)。瘤体内可见钙化者为61.1%,溃疡者为55.8%。累及范围为(104.3±71.0)mm,瘤径长度(0~30)mm,瘤体直径(53.2±16.9)mm。95例患者中,56例(58.9%)患者伴有附壁血栓形成。血栓形态依次为弧形(46.4%)、不规则型(26.8%)、环形(16.1%)、双凹形(10.7%)。血栓位置依次为前壁(33.9%)、左侧壁(26.8%)、右侧壁(19.6%)、后壁(14.3%)、双侧壁(5.4%)。血栓厚度为7.7(0~18.0)mm,血栓长度35(0~87.0)mm。结论 CT在主动脉瘤的诊断中不仅能够获取瘤体本身相关改变特征,更能发现附壁血栓形成情况,对临床风险评估及指导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壁冠状动脉(MCA)收缩期的狭窄程度与心肌桥(MB)的长度及厚度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DSCT对450例可疑冠心病(CHD)和部分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A,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MB-MCA.测量MB长度、厚度,结果 用x±s表示.以每隔5%R-R间期为1个重建时相,观察并测量MCA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管径的变化,探索管径最大和最小时的时相显示规律,计算MCA最大狭窄程度,应用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450例可疑CHD和体检者,冠状动脉CTA发现MB-MCA 163例(36.2%),192处.在选取的被心肌完全包绕或覆盖的30例MB-MCA中,MCA收缩期管径最小时出现于R-R间期30%~35%者27例(90.0%),MCA舒张期管径最大时出现于R-R间期70%~80%者27例(90.0%).统计学结果显示,MCA管腔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呈明显相关(r=0.675,P<0.01),而与MB的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96,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MCA管径最小和最大时一般分别出现于R-R间期30%~35%和70%~80%处;MCA收缩期狭窄程度与MB的厚度呈明显相关,而与MB的长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