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9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5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急性颅脑外伤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大鼠在福尔马林致痛及针刺镇痛时孤啡肽受体mRNA在一些与镇痛有关核团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结果:电地后10h,导水管周围腹侧区,中缝背核及中缝大核内孤啡肽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数增多;而在大鼠脚掌注射福尔马林后,上述核团内孤啡肽受体mRNA阳性神经元数却明显减少,电针并注射福尔马林,脑内孤啡肽受体mRNA水平介于单用电针和福尔马林之间。结论:电针能促进孤啡肽受体的合成而伤害性刺激抑制啡肽受体的合成。  相似文献   
53.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妊娠妇女的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妊娠期间及产褥期骨量的变化更是近年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产褥期妇女超声振幅衰减系数(BUA)和超声传导速度(SOS)及由两者演算而来的骨硬度指数(STI)的分析,了解产妇在产褥期骨量的变化,为防治妇女产褥期钙的丢失及加强产褥期保健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以1998年8月-2001年3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80例产妇及180例门诊健康查体女性作为研究组  相似文献   
54.
应用3%NaOH碱液作为试液鉴别革兰氏阴、阳性菌只需20sec时间,而且准确性很高。实验应用中证明该方法优于常规染色鉴别法。  相似文献   
55.
1990年我科收治了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67例,进行单味中药大黄与西药消退黄疸的比较,以观察急性黄疸型肝炎大黄消退黄疸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6.
福尔马林致痛和针刺镇痛时大鼠脑内孤啡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福尔巴林致痛和镇刺镇痛时大鼠脑内孤啡肽免疫阳性物质和孤啡肽mRNA的变化情况。方法:大鼠80只,分为4组:①生理盐水组,在动物后右脚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②电针组,在大鼠右后肢的“足三里”和“昆仑”2穴上给以电针;③福尔马林组,在动物右后脚掌皮下注射5g/L尔马林;④电针+福尔马林组,给大鼠电针第10min时,在同侧后脚掌皮下注射福尔马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大鼠脑内孤啡肽的变化。结果:福尔马林致痛和电针30min时脑内孤啡肽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电针后再给动物注射福尔马林,孤啡肽免疫阳性细胞数介于福于马林组致痛和电针镇痛组之间,而不是进一步阔。福尔马林致痛和电针10h后,脑内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增加,电针后再给动物注射福尔马林,孤啡肽mRNA的表达进一步增加。结论:福尔马林致痛和电针均可促进孤啡肽的的释放及合成,激活内源性的孤啡肽能系统。提示电针镇痛时脑内孤啡须的释放有合成的增加可能是针刺效果不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7.
<正> 病例患者,男,27岁。因阴茎包皮黄白色小丘疹就医。患者2日前于阴茎包皮部出现针头帽大黄白色小丘疹少许,无自觉症状。曾于某医院诊断为“包皮炎”,外用一些软膏剂,始终未愈。近期出现痒感,包皮部黄白色小丘疹逐渐增多,并有排尿痛。查体:患者全身状态良好。口颊粘膜及唇红等部未见皮疹。尿道口发红肿胀,粘膜轻度外翻,尿道外口有少量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溢出,脓汁  相似文献   
58.
氟乙酰胺是一种高效剧毒残留性强的有机氟灭鼠剂[1 ] ,对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家长在投放灭鼠药时 ,常用小儿喜爱的食物作饵料 ,由于家长疏忽 ,又不加防护和看管 ,导致小儿误食中毒。现将我院 1 997年元月~ 2 0 0 0年 1 2月共收治 2 9例氟乙酰胺中毒患儿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男 1 6例 ,女 1 3例。年龄最大的 4岁 ,最小的1岁半。轻度中毒 7例 ,中度中毒 1 9例 ,重度中毒3例。 2 9例全部经口误服 ,治愈 2 6例 ,好转 2例 ,死亡 1例。 2 9例患儿均有恶心、呕吐、腹泻、高热 ,其中 2 2例出现惊厥。2 抢救与护理2 1 清除胃内毒…  相似文献   
59.
七氟醚和异丙酚麻醉对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七氟醚麻醉对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手术提供一种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Ⅰ组20例异丙酚静脉诱导,异丙酚静脉持续泵入4-8μgkg/h维持麻醉;Ⅱ组20例七氟醚诱导,七氟醚持续吸入1%-2%维持麻醉.观测两组病人不同时期的血糖、皮质醇及SBP、DBP、HR、SpO2的变化.结果Ⅰ组术中SBP、DBP比Ⅱ组明显降低(P<0.05);术中,术毕Ⅰ组皮质醇明显高于Ⅱ组(P<0.01);术毕时Ⅰ组血糖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 七氟醚吸入麻醉比异丙酚静脉麻醉应激反应小,血流动力学变化小,更适合于麻醉的选择.  相似文献   
60.
王金兰  刘光 《护理研究》2004,18(9):821-822
我院胸外科1998年4月—1999年10月应用渗透疗法治疗已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手术的晚期食管癌病人2 0例,收到了一定的近期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 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7岁~81岁,平均62岁;其中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并食管气管瘘2例,合并脑血栓1例,合并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