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轶淳  孙明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3):2854-2857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依靠内镜检查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认为胃MALT淋巴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胃MALT淋巴瘤和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胃MALT淋巴瘤的残存以及复发有关。本文就3例胃MALT淋巴瘤后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醒临床医生,既要高度重视内镜检查的过程,精准发现内镜下病变的不同表现并进行活检,又要提高针对胃MALT淋巴瘤治疗后的定期密切随访观察的认识,及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以阐明碘染色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23例行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了1.5%卢戈液染色,并在淡染或不染区取活检.结果:323例患者经碘染色后有153例共176处淡染或不染灶,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早癌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分别为25.6%(45/176)、24.4%(43/176);不典型增生及早癌的检出率与患者性别及年龄相关;伴有食管进展期癌的患者多发淡染、不染灶及重度不典型增生、早癌的检出率高于不伴有食管进展期癌的患者.结论: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能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可为进展期食管癌确定手术范围提供依据,该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1998年9月开始承担新型止泻药———盐酸洛哌丁胺(LP)颗粒剂治疗急慢性腹泻的临床验证工作,至1998年12月止,共完成治疗急性腹泻95例。现将此次观察验证中所获得的LP颗粒剂治疗急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急性腹泻95例(见表1),慢性腹泻65例(见表2)。以上所有病例来自门诊和住院病人,凡是临床验证方案中规定的不选择病例,均未参加临床验证。表1 急性腹泻患者临床资料试验组对照组开放组例数353525性别 男172115 女181410年龄(岁) 最…  相似文献   
14.
直肠类癌内镜诊断及治疗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直肠类癌的诊断率及其内镜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内镜下表现,对瘤体直径小于2.0 cm的16例直肠类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诊断直肠类癌46例,内镜下治疗16例,术中或术后即刻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痊愈,无患者死亡.1例肿瘤切除不完全,转外科追加手术治疗.1例术后3 mo随访时见复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直肠类癌可通过内镜下钳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或全瘤切除后活检而确诊,内镜治疗对于直径小于1.0 cm的直肠类癌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食管乳头状瘤是一种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样隆起,可以发生于食管的任何位置,多数较小,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大肠巨大息肉内镜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大肠巨大息肉(直径≥2 cm)的内镜治疗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内镜治疗大肠巨大息肉方法 的选择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内镜下依据息肉大小及形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包括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圈套电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下分块切除法(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以及应用尼龙圈和钛夹.结果 该组共172枚巨大息肉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术中或术后即刻出血19例,迟发出血1例,均经内镜下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止血成功,没有发生穿孔和患者死亡.结论 内镜下治疗大肠巨大息肉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同大小、形态的息肉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在疑诊为阑尾炎的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疑诊为阑尾炎症性疾病的1 086例及49例单纯阑尾切除术后发现结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疑诊为阑尾炎症性疾病的1 086例中,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癌63例,并经手术证实,其中结肠癌合并阑尾炎22例。结论结肠镜检查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尤其是疑诊阑尾炎时,有重要价值,可以避免结肠癌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0岁。因"乏力、气短7个月,腹痛、黑便6个月,加重3 d"于2010年9月2日就诊。患者7个月前上楼后出现乏力,伴大汗,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红蛋白为54 g/L,给予输血治疗,好转后未进一步诊治。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阵痛,伴黑  相似文献   
19.
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率.方法:对42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10例,其中主动脉弓8例,脾脏2例;黏膜下肿瘤32例,其中肌源性肿瘤16例,脂肪瘤4例,异位胰腺1例,食管囊肿1例,胃息肉10例,经病理证实11例.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清楚地显示消化管管壁的5层结构,能够准确判断肿瘤与消化管壁的关系,指导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但对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β-catenin和nm23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胃癌及30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β-catenin及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中β-catenin阳性表达率为49.2%, nm23H1的阳性表达率为55.6%, 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 而且低分化组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组β-catenin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及淋巴结转移阴性组(63.3% vs 33.3%, P<0.05;60.5% vs 32.0%, P<0.05), 低分化组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m23H1的阳性率明显低于高分化组及淋巴结转移阴性组(40.0% vs 73.3%, P<0.01;42.1% vs 76.0%, P<0.01). β-catenin的表达与nm23H1的表达呈负相关(r = -0.2698, P<0.05).结论:β-catenin和nm23H1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二者在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nm23H1的表达对于Wnt信号通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