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5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DHCM)临床少见。本院自1993~1998年共收治肥厚型心肌病(HCM)30例,其中仅3例为DHCM(10%);其临床表现与典型HCM完全不同,极易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为此,笔者结合文献,对本病诊断与处理进行总结。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3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43~64岁,病程3~21年。3例患者分别在确诊DHCM后3~14年出现胸闷、气促伴间断性双下肢水肿,无胸痛及晕厥发生;2例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1例伴高血压;2例确诊DHCM时均有心界扩…  相似文献   
12.
较多临床报告显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安全、有效。我们应用直接PTCA治疗AMI7例,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1997年1月~11月,按1979年WHO诊断标准诊断为AMI患者,男6例,女1...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1977~1986年风湿性心脏病心衰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发生率居各类心脏病首位,患者年龄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并对房颤、房扑合并Ⅱ度房室阻滞的问题,作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作体外反搏的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同期作PTCA术未作体外反搏治疗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病变血管形态学特征上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PTCA术后作体外反搏患者无一例发生术后再狭窄(RS),无一例发生死亡,对照组6例发生*S作第二次***A术,对照组2例被扩张血管塌陷导致死亡;反搏组3例前后心电国平板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对照组1例。本文意在探讨体外反搏对PTCA术后RS的意义,获可喜苗头,PT-CA术后作体外反搏治疗是预防PTCA术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益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5 5例 ,随机分为 2组 ,分别给予益心颗粒和消心痛治疗 2周。结果 :益心颗粒组和消心痛组均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 ,益心颗粒组总有效率为 85 .71% ,消心痛组总有效率为 88.89%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均明显增加 ,益心颗粒组治疗前 (2 1.76± 2 .6 4 )μmol/ L ,治疗后(31.2 3± 3.76 )μmol/ L ,P<0 .0 5 ;消心痛组治疗前 (2 2 .87± 2 .79)μmol/ L ,治疗后 (32 .96± 3.5 6 )μmol/ L ,P<0 .0 5。内皮素 (ET)水平均降低 ,益心颗粒组治疗前 (6 5 .87± 10 .32 ) ng/ L,治疗后 (49.98± 7.73) ng/ L,P<0 .0 5 ;消心痛组治疗前 (6 3.73± 9.34) ng/ L,治疗后 (46 .2 3± 7.93) ng/ L,P<0 .0 5。治疗后 2组 NO和 ET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益心颗粒能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改善其内皮功能 ,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增加 NO、抑制 ET而介导的。  相似文献   
16.
随荇人门老龄化,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1]。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溶栓治疗时,  相似文献   
17.
1,6—二磷酸果糖(FDP)系葡萄糖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具有促进细胞内高能基团的重建,保持红细胞韧性及向组织释放氧,促进葡萄糖代谢等作用。既往主要用于外科胃肠疾病之营养疗法,近年来用于诸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其现状及机制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率较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病LVH患者共170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n=86),咪达普利组(n=84)。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 a后用彩色多普勒Penn法测定LVMI,分析体表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cd并用Halter记录VA发生的情况。结果 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LVMI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咪达普利组治疗前、后LVMI分别为153±18g/m2和140±16g/m2,P<0.01。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QTcd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咪达普利组治疗前后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QTc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氨氯地平组及咪达普利组治疗后前QTcd分别为74±12 ms和65±9ms,P<0.05。治疗前氨氯地平组与咪达普利组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者间QTc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氨氯地平组及咪达普利组治疗前VA恶性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VA恶性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VH患者LVMI与QTcd间有显著相关性(r=0.33,P<0.01)。结论 咪达普利治疗可显著降低LVMI和QTcd,从而降低VA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复发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重复消融术,探讨房颤远期复发(消融术后≤1年)、更远期复发(消融术后>1年)和二次消融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完成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患者234例,其中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156例,环肺静脉消融术(CAPV)78例.随访时间为18~90(54±24)个月.对消融术后复发的患者进行重复消融术,通过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明确复发的原因.结果 75例患者出现远期复发,其中58例(77.3%)肺静脉-左心房(PV-LA)电连接恢复,17例(22.7%)存在肺静脉外的异位兴奋灶共28处;17例患者出现更远期复发,其中4例(23.5%)为PV-LA电连接恢复,13例(76.5%)存在肺静脉外的异位兴奋灶21处;对上述患者行二次消融后,有43例患者再次复发,腔内电生理检查提示8例(18.6%)为PV-LA电连接恢复,35例(81.4%)存在肺静脉外的异位兴奋灶共47处.非肺静脉异位兴奋灶的分布依次是左心房后壁、冠状静脉窦口部(CSO)、界嵴(crista terminalis,CT)、上腔静脉(SVC)口部、下腔静脉(IVC)口部、右心房游离壁.结论 经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后远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肺静脉电连接恢复,更远期复发和二次消融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肺静脉以外存在异位兴奋灶,重视心房特殊结构标测和消融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食管起搏对心律平治疗的44例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了分析。1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心律平后,13例获得终止。有效率68.4%。无明显副作用;25例房性和室性早搏口服心律平14例早搏消失,有效率56%。7例出现副反应。体表心电图改变以P—R、QRS、Q—Tc间期延长为主。表明心律平对房室结有抑制作用,而对心室肌的复极没有作用。食管电生理检查提示心律平对房室结—希浦系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对快反应心肌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