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采用免症组化ABC方法.对末后随访5年以上的53例肝细胞癌标本进行了雌激素(ER)、孕激素(PR)的检测。结果表明:癌组织及其周围肝组织中ER阳性率为69.81%.PR阳性率为67.92%,ER、PR同时阳性的占62.26%。ER、PR在术后随访2年内肿瘤复发的病例中阳性率分别为40.91%、36.36%,在术后随访5~10年后肿瘤未复发病例中阳性率为90.32%.显著高于复发组。本文ER、PR阳性与肝肿瘤大小、瘤体有无纤维包膜、肝血管内有无癌桂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提示ER、PR阳性的肝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低.存活期长。  相似文献   
12.
以清热解毒类中药为主组成中药复方Ⅰ号、Ⅱ号,对麻鸭乙肝病毒感染模型进行了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实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给Ⅰ号方和Ⅱ号方两个月后,给药Ⅰ组 DHBV 转阴率为29.54%,给药Ⅱ组 DHBV 转阴率为34.04%,与不给中药的对照组的转阴率7.89%相比较,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和 P<0.01)。表明清热解毒类中药复方具有抗 DHBV 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肝细胞癌的手术切除标本和少数尸检的肝癌不伴肝硬化者142例,作为对照用的肝细胞癌伴有肝硬化者50例的肝标本进行组织学研究,探讨肝癌不伴肝硬化的病因和组织发生学。结果:(1)两组肝癌有相似的肝病背景,NCH组合并乙型肝炎51.41%、地衣红阴性肝炎48.59%。CH组合并乙型肝炎58.00%、地衣红阴性肝炎42.00%。两组有原发性多发癌5例。认为人体肝癌在发病学上为综合因素所致。设想NCH为致癌物作用弱,对肝实质破坏较轻,但机体对肝癌的易感性强,癌前期较短,故发癌年龄较早。(2)NCH组卵圆细胞增殖为80.99%,CH组增殖为100%,两组存在显著差别。它的增殖可能是一种修复反应。但在致癌物作用下,由于卵圆细胞发育障碍可能为分化差的肝癌和腺管型肝癌的来原。因此,在肝癌组织发生中应得到重视。(3)NCH组的肝细胞不典型增生29.57%,CH组为70.00%,两组存在显著差别,它的增生可能是癌前病变。 NCH组中的卵圆细胞增殖和肝细胞不典型增生明显低于CH组,说明NCH组肝实质受损较轻,因而NCH发生率较CH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长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及P53、c-myc癌基因表达的特点和意义。方法:以启东肝癌高发区34例肝癌术后生存10年以上的病例(A组)作为研究对象,42例肝癌术后5年内死亡的病例(B组)为对照,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及癌旁P53和c-myc表达。结果:肝癌组织中P53、c-my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58%(43/76)和60.53%(46/76),A组中分别为47.06%(16/34)和50.00%(17/34),B组中分别为64.29%(27/42)和69.05%(29/42),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癌旁组织中P53、c-my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11%(32/76)和57.89%(44/76),A组中分别为26.47%(9/34)和41.18%(14/34),与B组中54.76%(23/42)、71.43%(30/4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85.29%(29/34)的病人有完整包膜,显著多于B组的21.43%(9/42);5.88%(2/34)有门脉栓塞,38.24%(13/34)伴有肝硬化,显著低于B组(69.05%,78.57%)。结论:癌周组织中P53、c-myc表达与术后生存呈负相关;肝癌包膜完整、无门脉栓塞、无肝硬化的单结节病人,预后好,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肝癌聚集分布和分布特点与遗传的关系。方法:以1988-01/1999-05手术切除的318例系列肝癌患者为先证者,对其中二系三代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中肝癌曾患情况作分析,研究肝癌聚集分布特点。结果:318例肝癌先证者中,男254例,女64例。年龄24-75a。有2例以上肝癌的占37.11%(118/318)。118个家族中曾患肝癌224例。包括先证者本人共为342例。即每个家族平均为2.9个肝癌。其中5例以上有11个家族。最多—个家族中出现10个肝癌。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163例,二级亲属(伯、舅、姑、姨等)61例。有80个家族一级亲属连续二代发生肝癌(单、双亲患肝癌后子女发生肝癌);3个家族连续三代发生肝癌;4个家族隔代发生肝癌。结论:研究结果对照文献报告,显示肝癌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认为肝癌高发与遗传有密切相关性。遗传因素可能是启东肝癌重要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c-myc基因和p53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敏生物素标记c-myc基因探针在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p53蛋白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肝癌高发区42例人原发性肝细胞癌(PHC)作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myc基因和p53蛋白的表达均位于细胞核内,在PHC中异常表达阳性检出率c-myc为76%、p53为55%。而PHC中异常表达的分布和强度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癌周肝组织中阳性检出率及其强度均低于癌组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肝癌高发区211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肝内HBsAg表型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非癌肝组织154例(73%)HBsAg阳性,其表型可分为胞浆型(55.8%),胞膜型(10.4%)及胞浆-膜混合型(33.8%)三型。胞浆型多散在分布,而膜型及混合型多聚集成片。2.肝内HBsAg检出率受肝内多种病变(特别是肝硬化及肝炎)所影响,在肝细胞损伤及病变活动时肝内HBsAg多呈膜型或混合型,而病变静止时则多呈胞浆型。3.肝内HBsAg检出率与肝癌患者年龄有密切关系,青年组阳性率高达87.5%,而老年组则仅41%。本文讨论中指出,在我国肝癌高发区,肝硬化并不是肝癌发生不可缺少的前驱病变,部分病例在由HBV所引起的慢性肝炎基础上直接发生为癌,HBV可能是肝硬化及肝癌共同致病因素,在其它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共同作用下,加速肝癌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88例老年肝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切除肝癌45例,肝动脉结扎,并用肝动脉、门静脉插管,术中、术后灌注抗癌药物或碘油抗癌药物乳化液43例。手术切除率为51.1%。肝切除组、插管组的AFP转阴率、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27/36)、23.5%(8/34);73.3%(33/45)、62.8%(27/43);31.1%(13/45)、27.9%(12/43);22.2%(10/45)、7.0%(3/43);14.0%(6/43)、2.4%(1/41)。提示,老年肝癌尽管心血管系统疾病较多,但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对于能手术切除者,宜争取手术切除,即使无法切除,采用肝动脉结扎,并用肝动脉、门静脉插管治疗,对延长老年肝癌的生存期,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报告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生存10年以上者19例,通过对照分析,认为长期生存的原因:(1)病期早,瘤体小。(2)机体免疫功能尚好,其病理表现为肿瘤均有包膜、多数瘤体内有纤维分隔或板状增生,癌周(内)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3)手术根治率高。(4)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病例少。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提高肝癌病人远期疗效的关键。预防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可以减少肝癌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小肝癌的新概念,直径≤3cm瘤结节不超过2个,切除后2个月内AFP转为阴性者。本文符合这一概念的小肝癌共35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1.9%和67.9%。切除术后AFP仍然阳性者,为“假性”小肝癌。当切除范围足够时,局部切除也可达到根治目的。在AFP≤1,000ng/ml时手术,可提高术后生存率。肿瘤有无包膜及血管内有无瘤栓,是影响预后的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