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8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31.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颌下腺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对体外培养大鼠颌下腺细胞增殖的剂量 效应及时间 效应。方法 采用体外颌下腺细胞培养在含 1 0 %胎牛血清的合成培养液 (DMEM) ,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GF ,利用噻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 ,研究HGF对颌下腺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 1 0 %胎牛血清配制的DMEM含HGF(1 .0~ 1 0 0 0 .0 μg/L)可促进培养细胞的增殖 (P <0 .0 1 ) ,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HGF(1 .0、5 .0、1 0 .0、50 .0、1 0 0 .0 μg/L)呈剂量 效应关系 ,最大效应剂量为 1 0 0 .0 μg/L。加入HGF第 3天开始显示出明显的促增殖效应。 结论 HGF在 1 0 %胎牛血清DMEM培养条件下能够促进颌下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经体外条件培养的颌下腺细胞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学研究中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Clusterin和TGF-β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和退化期Clusterin和TGF-β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管瘤增生晚期与早期和中期相比,TGF-β和Clusterin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管瘤消退晚期与早期和中期相比,TGF-β和Clusterin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中TGF-β和Clusterin阳性面积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增生期,r=0.439,P<0.01;消退期,r=0.392,P<0.01。结论:血管瘤组织Clusterin和TGF-β呈显著正相关。他们通过影响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而在血管瘤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游离皮瓣在全下唇及颏部大范围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7月至2013年3月,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2例下唇癌根治术后及2例外伤造成的全下唇及颏部缺损患者,应用前臂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同期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并对患者修复后下唇外观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4例皮瓣全部成活,成活率100%。术后随访下唇癌患者肿瘤未见复发,14例患者均可进行基本正常的语言交流;12例可进普食,2例进软食;1例流涎,均无小口畸形。下唇及颏部外观患者均能接受。结论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全下唇及颏部缺损,方法安全可靠且成功率较高,根据下唇及颏部缺损范围选择合适修复方式可获得较好的口腔功能和外观。  相似文献   
34.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syndrome,NBCCS)又称Gorli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我院收治1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病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于2011年1月12日以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观察自体髂骨块和松质骨联合移植修复成人牙槽突裂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以来在我院就诊的成人牙槽突裂患者19例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松质骨联合移植修复.将髂松质骨填充牙槽突裂间隙内,用骨块恢复梨状孔边缘形态和鼻翼基底部高度后,采用微型钛板和单皮质钛钉固定.术后1年复查进行Bergland 分级评价.结果 植入骨成活率(Ⅰ~Ⅲ级)为84.2%,临床成功率(Ⅰ、Ⅱ级)为73.7%,临床失败率(Ⅲ、Ⅳ级)为26.3%.2例患者再次出现口鼻瘘孔.结论 自体髂骨块和松质骨联合移植修复成人牙槽突裂可以有效恢复牙槽突高度,增加患侧梨状孔周围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总结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6—2012年采用平阳霉素治疗的194例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部位的静脉畸形采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具体为皮肤表面静脉畸形为8 mg/8 mL,黏膜及黏膜下静脉畸形为8 mg/5 mL。结果:皮肤静脉畸形有效率为94.9%,口腔黏膜静脉畸形有效率为100%。结论:对不同部位的静脉畸形采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电化学疗法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高回流量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8例高回流量静脉畸形患者,其中32例单纯电化学疗法(A组),36例采用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治疗(B组),随访时间6~30个月.结果 A组有效率78% (25/32),B组有效率97% (35/36),B组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电化学疗法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是治疗高回流量静脉畸形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褥式环扎联合电化学及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颌面部大范围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07-01—2012-12期间,采用褥式环扎联合电化学及平阳霉素注射治疗的23例颌面部大范围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将治疗结果分为治愈、显效、无效。结果:全组随访6个月3年,有效率100%,临床治愈率78.3%(18/23)。术后不良反应主要是肿胀、疼痛、发热等,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褥式环扎联合电化学及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颌面部大范围静脉畸形具有创伤小、无瘢痕、安全可靠等优点,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
面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神经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对于面神经的损伤 ,给予及时修复 ,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科从 1991年~ 2 0 0 0年共收治 86例 ,其中资料完整的 4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在资料完整的 46例中 ,男 3 9例 ,女 7例。年龄最大 76岁 ,最小 6岁。一期修复 2 0例 ,二期修复 2 6例。损伤原因 :刀伤2 9例 ,玻璃等锐器伤 12例 ,车祸 5例。损伤面神经各分支、颞颈面干及面神经总干总计 96条神经。其中颞支 2 0条 ,颧支 17条 ,上下颊支 45条 ,下颌缘支 7条 ,颈面干 2条 ,颞面干 3条 ,总干 2条 ,合并腮腺导管损伤 2 6例。我们对二期手术的病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预构软骨皮瓣血管化过程中软骨细胞的生长代谢情况.方法 42只新西兰白兔分为7个组,将其左耳中央动静脉束及带软骨膜软骨,植于额顶部皮瓣下,并应用酶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在术后3天、1周、2周、3周、4周、5周、6周,观察软骨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术后3天至2周,移植软骨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地退行性改变;3周以后,酶活性开始升高,并有新生软骨细胞出现;5、6周,酶活性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血管束植入后5、6周,可以启动预构软骨组织瓣进行游离或带蒂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