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8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31.
目的 比较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收治的50例表浅型血管瘤患儿, 27例外用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为A组;23例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为B组。随访12个月,每个月定期复诊。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秩和检验,比较2组治疗效果、显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随访12个月,A组显效率为63.0%, B组显效率为65.2%,2组治疗效果及显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B组(P<0.05),2组均未出现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表浅型血管瘤安全有效。与口服用药相比, 本方法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可推荐为一线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32.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治疗溃疡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5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18例并发溃疡的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所有患儿均口服普萘洛尔,按1.0~1.5 mg/kg给药,每天1次顿服,连续给药3~12个月。每周复诊,至溃疡面完全愈合后改为每月复诊。动态观察并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和颜色变化,溃疡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治疗结束或瘤体消退后有无瘢痕遗留。通过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8例患儿溃疡愈合时间为2~9周,平均3.96周;治疗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诊时间8~24个月,平均17.8个月。2例患者遗留瘢痕。发现心率减慢、腹泻、溢奶、睡眠改变等不良反应,均未做特殊处理,未发生严重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溃疡性婴幼儿血管瘤能使溃疡面在短期内愈合,使血管瘤明显缩小,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溃疡性婴幼儿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3.
秦兴军  於丽乔  代炜  王绪凯  卢利 《口腔医学》2012,32(11):680-684
目的 确定在大班口腔医学课程中实施PBL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学生中先前有PBL学习经验是否是必要的。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2个大班的总计236名学生。一个班级(118名学生)先前有PBL教学的学习经验,而另一个班级(113名学生)没有。每个班级被细分为15个小组(每组7~8名学生),每周由相同的教师进行2次单独的100 min的PBL教学课程。每个PBL课程班级有2名助教,一个是本专业的助教,另一个是非本专业的助教。理论考试和病例分析考试的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用来评估学生和助教的反馈意见,调查结果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来自学生和助教的反馈意见是积极的。调查问卷显示,有PBL经验和没有PBL经验的学生都认为教学方法是快乐和有效的。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已经完成了学习目标。理论和病例分析考试的结果显示:有PBL经验和没有PBL经验的班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该课程中学生每周课后的平均学习时间:没有PBL经验的学生为(6.3±1.1)h,而有PBL经验的学生为(4.7±0.981)h(t=11.94,P<0.001)。没有PBL经验的学生表现出对本专业的助教更加依赖。结论 在大班中实施PBL是可行的,可以不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占用更多。先前的PBL学习经验是有益的,但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4.
不同时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不同时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临床研究王绪凯严冬关晓峰(第一临床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颌面血管瘤;不同时期;超微结构变化;临床研究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病,约占全身同类疾病的60%[1]。血管瘤的传统分类方法比较紊乱...  相似文献   
135.
在对跨血供区延伸胸三角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基础上,对该皮瓣的微血管构筑进行了观测。通过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议,研究皮瓣内血管构筑特点及定量分析,为皮瓣的设计及切取范围和厚度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6.
自体颌下腺移植再造泪腺治疗重症干眼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重症干眼病的有效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吻合的自体颌下腺游离移植再造泪腺方法,对5例(6只眼)因药物过敏所致的重症干眼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至2.5年。结果移植的自体颌下腺全部存活,术后患者眼部干涩不适缓解,视力增加。结论显微血管吻合的颌下腺游离移植是潜在的解决重症干眼病较好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评价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12例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病变切除后直接拉拢缝合83例,邻近皮瓣转移修复19例,中厚皮片移植修复10例。随访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术后病理进一步证实,静脉畸形67例、微静脉畸形8例、淋巴管畸形4例、淋巴-静脉畸形24例、动静脉畸形9例。术后1例患者发生皮片感染,化脓部分坏死,患区给予湿敷换药后创面二期愈合。随访6个月至5年,治愈105例,其余7例于术后3~10个月复发,其中1例淋巴-静脉畸形、4例动静脉畸形、2例静脉畸形。复发的静脉畸形患者,病变内注射平阳霉素后均治愈;其他复发患者均再次手术切除后治愈。结论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在外形和功能上均可获得满意疗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治疗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36例单侧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者。注射前均将病变内囊液吸出,再注射药物。病变范围较大时,采用分象限分次注射。用药量及治疗周期依病变大小及年龄而定。随访时间为1~2 a。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94.4%(34/36)。无肺纤维化及严重不良发应发生。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可作为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联合低剂量泼尼松治疗普萘洛尔耐药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在应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的过程中,发现20例患儿在服用普萘洛尔3~6个月后产生耐药,继续服药,瘤体体积无变化.采用普萘洛尔联合低剂量泼尼松治疗,按普萘洛尔1.0 mg/kg,泼尼松0.5 mg/kg,每天1次,口服,随访1~3个月.收集患儿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半球测量法和数码照片记录患儿血管瘤大小及颜色变化,按家长反馈信息和4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接受普萘洛尔联合低剂量泼尼松治疗后,大部分患儿血管瘤体积明显变小,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家长满意度好,无明显不良反应.疗效评定Ⅳ级(优)6例,Ⅲ级(好)9例,Ⅱ级(中)5例,Ⅰ级(差)0例.结论:普萘洛尔联合低剂量泼尼松治疗普萘洛尔耐药性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用药安全,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2月,35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普萘洛尔治疗,按1.0~1.5mg/kg,每天1次口服用药,连续服用,随访1~10个月。收集每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半球测量法和数码照片记录患儿血管瘤大小,按家长反馈信息和4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大部分血管瘤体积明显减小,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家长满意度好,不良反应轻微。疗效评定为Ⅳ级(优)者6例,Ⅲ级(好)16例,Ⅱ级(中)10例,I级(差)3例。结论:口服普萘洛尔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用药安全,疗效明显,对体积较大的血管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