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儿 6 3例 ,随机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每天 3mg/kg服用 ,同时给予西利宾胺片和甘草甜素片护肝治疗 ,疗程 2年 ,追踪观察 1年。对照组仅给予西利宾胺片及甘草甜素片 ,剂量疗程与治疗组相同。观察两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血肌酐、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及血肌酐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两组患儿的ALT复常率分别是 94 3%和 5 3 6 % (P <0 0 1) ;HBVDNA阴转率分别是 88 6 %和 3 6 % (P <0 0 1) ;HBeAg的阴转率分别是 5 4 3%和 3 6 % (P <0 0 1) ;抗HBe阳转率分别是 4 8 6 %和 3 6 % (P <0 0 1) ,停药 1年时 ,两组患儿的ALT复常率分别是 74 3%和 4 2 9% (P <0 0 5 ) ,HBVDNA阴转率分别是 4 5 7%和 3 6 % (P <0 0 1) ,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是 4 5 7%和 3 6 % (P <0 0 1)。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72.
我们采用PCR-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HBV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并将其与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43份标本采自从1997—2000年在本院接受拉米夫定长期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5例开始剂量为 150 mg/d(共6个月),后改为 100 mg/d,总疗程 1.5年。余 38例剂量为 100 mg/d,疗程 1年。其中男性37例(86%),女性6例(19%),年龄19—56岁,排除重叠感染HIV、HAV、HCV、HDV、妊娠、…  相似文献   
73.
一种新的可经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6  
目的 分析深圳地区不同人群中TT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方法 在TTV ORF1设计引物,建立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深圳地区不同人群血清中TTV DNA。对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以荧光法(Applied Biosystems,373A)测序。结果 90例一般人群、88例有偿献血员、79例静脉毒瘾者、52例非甲 ̄非庚型肝炎、67例  相似文献   
74.
丁型肝炎病毒基因组RNA包埋锤头状核酶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用丁型肝炎病毒 (HDV)基因组来包埋HBV靶向性核酶对核酶体内外活性产生的影响。方法 用和HBV靶基因体外转录产物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温育对HDV 核酶重组体的体外切割活性定量分析 ;与HBV基因组共转染Huh 7细胞以考察核酶在细胞内对HBV基因表达水平的抑制。结果 体外实验发现 ,温度及核酶和底物的二级结构对包埋于HDV序列的核酶体外切割活性均有较大的影响。提高反应温度或消除二级结构都可使HDV包埋核酶的体外活性达到明显效果 ,与相同条件的裸露核酶活性没有太大差异。而细胞实验则表明 ,活性明显优于裸露核酶 ,可以将靶基因的表达抑制到极低水平。结论 HDVRNA序列对所包埋核酶体外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细胞内则使核酶的活性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核心与前S1融合蛋白疫苗 (HBVCS1)在HBV转基因小鼠中的免疫治疗效果。方法  6只HBV转基因小鼠分成 2组 ,在 0周和 3周时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HBVCS1与免疫佐剂 (弗氏完全佐剂 弗氏不完全佐剂 ) ,对照组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磷酸盐缓冲液PBS。采用 3H TdR掺入法检测转基因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的HBVDNA。结果 实验组 (1 99± 0 35 )转基因鼠脾细胞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 (1 5 6± 0 15 ) ;实验组第 6周 (3 5 8±0 80 )与第 9周 (3 4 5± 0 70 )血清中HBsAg终点滴度与第 0周 (4 36± 1 0 4 )及第 3周 (4 81± 0 98)以及同一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HBsAg终点滴度均差异有显著意义 ;实验组小鼠第 6周 (4 0 2± 0 2 9)和第 9周 (3 5 8± 0 17)血清中HBVDNA含量明显低于免疫前 (5 5 5± 0 88) ,而对照组各批血清无此差别。结论 HBVCS1蛋白疫苗在HBV转基因小鼠中能诱导特异性免疫 ,并具有抑制HBVDNA复制和HBsAg表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6.
目的了解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与分支链DNA信号扩增(bDNA)法在检测血清中HBV DNA含量上的优缺点.方法分别用这两种方法平行检测44份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并与定性PCR检测结果比较.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观察15例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期间HBV DNA含量变化.结果①荧光定量PCR法和bDNA法比较,a前者测出的HBV DNA含量均值为(3.50×105±33.6)copies/μl;后者为(3.07×105±12.9)copies/μl,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前者的HBV DNA阳性率79.5%;后者及常规PCR定性法均为59.1%.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bDNA法及常规定性PCR法(P<0.05).②15例中5例获完全应答的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HBV DNA含量在治疗16周内均逐渐下降至完全转阴.结论荧光定量PCR法与bDNA法在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上,结果大多一致,且敏感性强,检验也较简便、价廉,并能较好评价和检测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宜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存在状态、功能相关蛋白FoxP3表达水平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纳入对象包括45例活动性结核患者(包括25例肺结核和20例结核性淋巴结炎)、20例健康对照、20例康复的结核及6例颈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及其FoxP3蛋白的表达强度;荧光定量RT-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组织中FoxP3蛋白表达。结果活动性结核患者外周血中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为2.91%±0.2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1.22%±0.18%)和康复的结核患者(1.50%±0.17%,P〈0.01),FoxP3阳性细胞在CD4^+CD25^+细胞中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免疫组化显示,结核性淋巴结炎组织中FoxP3的表达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P〈0.01)。结论结核患者调节性T细胞显著增高,提示天然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结核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HAART)前后外周血CD+38抗原在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双色荧光抗体检测技术检测CD+8 CD+38 T细胞;用罗式核酸扩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浆病毒载量(VL).结果 HAART后2周内CD+8 CD+38 T细胞数与VL开始同步下降,12周后83%AIDS患者的VL降至<500拷贝/ml,同时CD+8 CD+38 T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非常明显地降低(P<0.001).而且63%的AIDS患者在血浆VL低于检测水平时,其CD+8 CD+38 T细胞数仍继续下降(与VL开始达到检测水平以下时相比,P<0.001).结论 AIDS患者在HAART开始后,CD+8 CD+38 T细胞数与VL快速下降,在24周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并且CD+8 CD+38 T细胞数在VL达到检测不到时仍继续下降,提示在血浆VL低于检测水平时,CD+8 CD+38 T细胞数能够作为判断病毒是否复制的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