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1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福尔马林致痛兔脊髓P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福尔马林致痛兔脊髓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在无菌操作下暴露右侧星状神经节,置入并固定硬膜外导管,命名其一端开口位于星状神经节附近,另一端自颈背部穿出,置管1周后,选择恢复健康者19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5例,SGB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7例,A组直接麻醉后灌注固定取脊髓颈段6-8(C6-8)和胸段6-8(T6-8),B组和C组用福尔马林皮下注射法建立急性疼痛模型,致痛1h后B组经导管注入0.25%布比卡因0.51ml,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观察1h后,同A组一样灌注固定取脊髓,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脊髓SP含量的变化。结果:SP免疫阳性反应物集中分布在脊髓背角I,II层,B组和C组脊髓颈段SP的光密度(OD)值与A组相比均降低(P<0.05,P<0.01),B组脊髓颈段SP的OD值较C组显著升高(P<0.05),三组间脊髓胸段内SP的OD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上肢皮下注射福尔马林可引起兔脊髓颈段SP含量降低,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部分志这种现象,使SP含量升高,SP含量升高可能是其治疗疼痛性疾病的脊髓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2.
73.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清秀  陈淑琴  臧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4):1281-1282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与护理。方法85例(89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仅单纯行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翼状胬肉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53例(55眼),随访55眼,复发2例(2眼),复发率为3.60%;对照组32例(34眼),随访31例(32眼),复发5例(5眼),复发率为15.62%。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可有效阻止异常结膜源性组织的再侵入,明显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术后护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联合药物及内镜下治疗,单纯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或硬化治疗,但急性出血时首选组织粘合剂注射,对合并的胃底曲张静脉同时行组织粘合剂注射。术后观察不良反应、并发症和近期疗效。结果 53例止血成功,成功率94.64%,1例仍有便血,2例发生脑梗死,考虑组织粘合剂引起的异位栓塞。结论药物联合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但需警惕异位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氟美松冲眼液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即刻)进行结膜囊冲洗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268例(306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地塞米松组,以5%,10%,15%浓度又分为A,B,C 3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组),手术前口服雷公藤,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即刻)进行结膜囊冲洗,观察结膜囊冲洗前后局部细菌情况及患者手术眼畏光、流泪、疼痛、异物感等自觉症状和结膜充血、水肿、结膜移植片水肿、结膜创面修复情况.结果 两组冲洗前后细菌阳性率均显著下降(P〈0.01);而各组间冲洗前、后细菌阳性率则无差异(P〉0.05).手术后自觉症状、结膜充血、水肿体征发生率和结膜移植片水肿消退时间、结膜创面修复时间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B组和C组自觉症状、结膜移植片水肿消退时间、结膜创面修复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所有患者术眼均未见植片感染和移植片脱落,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氟美松冲眼液能够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减少复发率,增加患者舒适度,且以10%浓度左右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76.
重症支气管哮喘常因呼吸不畅而出现缺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因此迅速治疗重症哮喘,及时控制病情非常有必要.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作用强,起效迅速,效果肯定.我院应用氧驱雾化吸入比特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取得了理想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重度支气管哮喘68例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开胸手术时应用术侧肺部分通气法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左侧开胸食管癌手术的患者16例, ASAⅠ~Ⅱ级,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 进行自身对照交叉研究。在双肺通气(TLV)后两组按不同顺序接受单肺通气(OLV)和术侧肺部分通气(PLV), 各通气30min。于TLV、OLV 和PLV后各30min等时点取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 记录动脉血氧分压, 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与OLV时比较, PLV时气道峰压Ppeak显著降低(t=3.712, P=0.009);平台压Pplat显著降低(t=4.124, P=0.016);动脉氧分压则明显增加(t=126.982, P=0.000);Qs/Qt显著减少(t=9.875, P=0.000)。结论 开胸手术中行术侧肺部分通气可减少肺内分流, 显著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78.
王清秀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2):101-102
从临床实习的准备、实习期间的管理及体会等方面加以阐述,旨在探索护生临床实习的管理方式,提高护生临床实习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鞘内转染重组腺病毒介导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n=32),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后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Ⅱ组和Ⅲ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术后分别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或Ad-hNGFβ基因。分别于术前1d(基础值)和转染后4~28 d每4天测定整体行为学评分、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每组分别于转染后4、7、14及28 d各处死8只大鼠,取脊髓组织,每个时点的4个标本用于测定hNGFβ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每个时点的另外4个标本用于测定hNGFβ的含量(ELISA法)。结果Ⅲ组脊髓出现hNGFβ表达;Ⅲ组脊髓hNGFβ含量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5或0.01);与Ⅱ组比较,Ⅲ组行为学评分及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8~24 d热痛阈升高(P〈0.05)。结论CCI诱导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鞘内转染Ad-hNGFβ基因后,可在脊髓组织持续、高效表达,且能减轻热痛觉过敏,但对机械痛觉过敏无影响。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电生理学的改变.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周龄3~4周,体重100~150 g,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5)和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15).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前1d和CCI 后第4天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痛阈测定后,急性分离大鼠DRG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其电生理学活动.结果 与CCI前1d比较,NP组CCI后第4天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均降低(P<0.05);与c组比较,NP组DRG小神经元基强度降低,膜电位、重复放电率和自发放电率均升高(P<0.05或0.01),阚电位和超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G中神经元膜电位、阈电位、自发放电率升高,基强度降低(P<0.05或0.01),超射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G大神经元阈电位升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DRG神经元电生理学的改变主要发生在DRG中、小神经元上,表现为兴奋性升高、重复放电和自发放电现象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