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女,28岁。入院前1天突然出现右下腹疼痛,伴呕吐胃内容物,无腹泻。当地医院疑诊为急性阑尾炎.给予镇痛药及抗生素治疗无效,入我科。查体:体温36.8℃,脉搏84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6/12kPa。营养中等,神志清,表情痛苦,呻吟不止。心、肺检查正常。腹部略胀,无明显肠型。右侧腹肌略紧张,麦氏点有压痛,但无明显反跳痛。局部无包块,无废水征,肠鸣音弱。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0g/L;白细胞11.1×109/L,中性0.71,淋巴0.291尿常规:蛋白阴性,红细胞l~2个/高倍视野。胸、肥还视:心、肺、风正常,根结肠有积气,杨…  相似文献   
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对86例冠心病合并COPD的患者和76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并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气分析检查.结果 冠心病合并 COPD组较单纯冠心病组冠脉三支血管病变比例升高(70.9% vs 48.7%,P<0.01),冠脉Gensini评分升高(46.36±8.15vs 38.75±7.12,P<0.05),动脉血氧分压下降[(74.56±7.93) mmHg vs (87.52±8.11) mmHg,P<0.01],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明显减弱(0.71%±3.39% vs 7.01%±1.90%,P<0.01),二尖瓣反流量增加[(6.29±4.65) ml vs (4.24±3.83) ml,P<0.05].结论 COPD加速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后不良,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3.
肺静脉内不同温度射频消融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用不同预置温度行肺静脉内射频消融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选择健康杂种犬 3 0只 ,分成 5 0℃ ,60℃ ,70℃三组 ,经房间隔途径将温控电极置入肺静脉内进行消融 ,消融时间均为 60s。消融前、消融后即刻监测心电图 ,行选择性肺静脉造影 ,并测量右房压 (RAP)、右室压 (RVP)、主肺动脉压 (PAP)、左房压 (LAP)。术后留养 3个月 ,重复以上检查。结果 :5 0℃组 1只犬在行房间隔穿刺时因心包填塞死亡 ,其余均顺利完成试验。共在 72处肺静脉内行点状消融 ,5 0℃、60℃、70℃组分别为 2 0 ,2 6,2 6处。右上、下肺静脉 ,左上、下肺静脉分别为 13 ,9,2 7,2 3处。 5 0℃及 60℃组消融后即刻、术后 3个月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变化 ;70℃组消融后即刻、术后 3个月肺动脉压分别为 3 5± 7,3 3± 5mmHg,较术前 ( 2 8± 4mmHg)明显升高 (P <0 .0 5 ) ;左房压分别为 11± 4 ,12± 2mmHg ,较术前 ( 14± 3mmHg)显著降低 (P <0 .0 5 ) ;70℃组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 60℃组及 5 0℃组。结论 :肺静脉内射频消融影响血液动力学的原因主要是肺静脉狭窄 ;消融温度在 60℃和 70℃之间存在影响血液动力学的临界值 ,故预置温度应控制在 60℃以内。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青年军人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OSB)临床电生理特点。方法采用常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等无创检查观察青年军人中有症状(a组)、无症状(b组)OSB患者及健康志愿者(c组)各30例。结果a、b、c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分别为9、8、2例(a、b与c组比较P<0.05);a、b 2组平均心率<60次/m in且显著低于c组(P<0.01),a、b 2组间平均心率、最慢心率、最快心率差异均无显著性。a、b、c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高频成分递减。经食管心房调搏示a、b 2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但注射阿托品后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组阿托品试验均阴性,但达峰值心率时间a组明显慢于b、c 2组(P<0.01)。结论青年军人OSB患者电生理改变与高迷走神经张力有关,对迷走神经改变反应性慢可能为其不适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导入裸人心钠素(hANF)质粒DNA(pCR3.hANF)的安全性和生物活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将4 mg的裸 pCR3.hANF(n=6)或 pCR3(对照组,n=6)注入犬的左冠状动脉.基因导入40天后,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和Southern杂交检测hANF mRNA在左心室肌、肝、肺、肾的表达情况,且采用放射性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ANF的水平.结果:pCR3.hANF组中,hANF mRNA在心室肌中得到了较高的表达(P<0.01),血浆A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未发现hANFmRNA在肝、肺、肾中表达(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导入裸pCR3.hANF可能是一安全、有效的基因导入途径.  相似文献   
37.
带瓣膜三尖瓣支架的研制及体外经导管植入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三尖瓣支架,探索置换三尖瓣的技术.方法:用超弹性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双盘状网状支架,两盘中间有腰部连接,内置瓣膜环.将新鲜的羊心包脱细胞处理后给予0.6%戊二醛浸泡48 h后缝合在瓣膜环上,制成带瓣膜三尖瓣支架.取离体的山羊心脏标本,用输送鞘管经下腔静脉穿过三尖瓣口,打开右室面,回拉鞘管,确认右室面卡住瓣环口后,释放右房面,完成体外经导管植入实验.注水实验观察瓣膜启闭功能.结果:制备的带瓣膜三尖瓣支架可牢固地置于自体瓣环位置,反复牵拉后未见支架脱入心腔,同时观察到原有三尖瓣瓣叶、腱索等均被夹在双盘状支架之间,瓣下结构无破坏.瓣膜启闭功能良好.结论:人工带瓣膜三尖瓣支架设计合理,可经导管安全释放,瓣膜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抗心肌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cTnIAAb)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31例AMI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TnIAAb;在患者入院时和AMI发生随访1年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增加15%以上为左心室重构标准;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左心室重构相关的12个危险因素。结果:131例AMI患者中,23例(17.6%)患者血清cTnIAAb阳性,108例(82.4%)cTnIAAb阴性。剔除失访的41例,90例患者中,21.1%患者血清cTnIAAb阳性,78.9%患者cTnIAAb阴性。血清cTnIAAb阳性患者和cTnIAAb阴性患者的入院时临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有38例(42.2%)患者的心脏超声心动图LVESV与入院时相比增加超过15%,其中10例(52.6%)患者cTnIAAb阳性,18例(25.4%)cTnIAAb阴性。经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血浆B型利钠肽(BNP)峰值和血清cTnIAAb阳性为左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1.001(95%CI:1.000~1.002)和3.552(95%CI:1.148~10.989),P值均为0.028]。结论:部分AMI患者血清中存在cTnIAAb,cTnIAAb阳性与AMI患者的左心室重构风险增加有关,cTnIAAb可能参与了AMI后左心室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新西兰大白兔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行30min缺血/3h再灌注.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两组:(1)缺血再灌注组(Con组);(2)缺血后适应组(PC组):再灌注时行3次10s复流/10s闭合操作;每组随机抽取6只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及测定血清CK、MPO、MDA、SOD、NOS含量:其余6只测定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对心脏血红素氧化酶-1(HO—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PC组可以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再灌注1h、2h、3hCK值,降低MPO、MDA活性,升高SOD、NOS活性。PC组可以显著改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并可上调心肌HO-1的表达。结论缺血后适应可以产生强大的心肌保护作用,心肌HO-1表.达的上调可能与缺血后适应心肌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0.
豫东睢县住院腹泻患者致泻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住院腹泻患者致泻病原情况,1990年1~12月对豫东睢县住院腹泻患者372例进行了致泻细菌,轮状病毒,致泻寄生虫的一次性同步调查分析。结果:201例(54.03%)检出致泻病原,共检出12种病原体计数237株,检出率63.71%,其中致泻细菌检出率44.35%,轮状病毒检出率12.10%,致泻寄生虫检出率为7.26%,主要致泻病原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轮状病毒,其构成比为44.30%及18.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