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90792篇 |
免费 | 437046篇 |
国内免费 | 22837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7671篇 |
儿科学 | 150032篇 |
妇产科学 | 124194篇 |
基础医学 | 651058篇 |
口腔科学 | 146841篇 |
临床医学 | 1249690篇 |
内科学 | 1081582篇 |
皮肤病学 | 126036篇 |
神经病学 | 388209篇 |
特种医学 | 32675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432篇 |
外科学 | 850291篇 |
综合类 | 1849915篇 |
现状与发展 | 513篇 |
一般理论 | 2381篇 |
预防医学 | 952698篇 |
眼科学 | 157979篇 |
药学 | 1013936篇 |
15485篇 | |
中国医学 | 731997篇 |
肿瘤学 | 3455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712篇 |
2023年 | 158337篇 |
2022年 | 178008篇 |
2021年 | 226818篇 |
2020年 | 187634篇 |
2019年 | 166903篇 |
2018年 | 164453篇 |
2017年 | 98737篇 |
2016年 | 130309篇 |
2015年 | 149526篇 |
2014年 | 284962篇 |
2013年 | 316116篇 |
2012年 | 658965篇 |
2011年 | 722754篇 |
2010年 | 448680篇 |
2009年 | 413267篇 |
2008年 | 634076篇 |
2007年 | 623985篇 |
2006年 | 597595篇 |
2005年 | 568661篇 |
2004年 | 531392篇 |
2003年 | 500409篇 |
2002年 | 455859篇 |
2001年 | 383972篇 |
2000年 | 389731篇 |
1999年 | 215269篇 |
1998年 | 101292篇 |
1997年 | 73795篇 |
1996年 | 69895篇 |
1995年 | 70177篇 |
1994年 | 63784篇 |
1993年 | 48817篇 |
1992年 | 45814篇 |
1991年 | 40325篇 |
1990年 | 36607篇 |
1989年 | 37739篇 |
1988年 | 38722篇 |
1987年 | 33708篇 |
1986年 | 28583篇 |
1985年 | 25262篇 |
1984年 | 21436篇 |
1983年 | 19012篇 |
1982年 | 17750篇 |
1981年 | 13865篇 |
1959年 | 14792篇 |
1958年 | 25533篇 |
1957年 | 25068篇 |
1956年 | 23307篇 |
1955年 | 21675篇 |
1954年 | 1998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01.
102.
103.
目的观察木丹颗粒联合晚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治疗以黎明现象为频发症状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胰岛α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7例黎明现象为频发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5例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木丹颗粒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评估2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治疗4周、8周、12周后空腹血糖(FPG)水平,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测定平均血糖值(MBG)、血糖标准差(SDBG)及黎明现象发生率,检测2组治疗前后胰岛α细胞功能(AUC_(Gln 0~8 min))和胰岛β细胞(HOMA-β、AUC_(Ins 0~10 min))情况,同时记录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FPG、MBG、SDBG及治疗12周后的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PG、MBG、SDBG、HbA1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和对照组治疗8周、12周后的AUC_(Gln 0~8 min)和HOMA-β、AUC_(Ins 0~10 min)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黎明现象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时间点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丹颗粒联合晚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有效控制以黎明现象为频发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降低黎明现象发生率,并有利于改善胰岛α和β细胞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全麻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股骨胫骨折内固定手术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46例)和观察组(喉罩通气全麻,46例),观察分析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术后即刻两组的HR及SpO_2较麻醉前低,MAP较对麻醉前高,且观察组的HR及SpO_2水平较对照组高,MAP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通气全麻可有效维持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且并发症现象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内窥镜标本取物袋(密闭式分碎袋)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分碎术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妇科肿瘤中心的51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统计学基本信息、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评估术中使用密闭式分碎袋的应用价值。结果:5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4.8±4.5)岁(范围39~49岁);平均体重指数(22.4±5.6)kg/m2(范围16.6~27.2kg/m2);平均子宫大小孕(14.1±3.2)周(范围孕10~20周)。所有患者均在密闭式分碎袋中成功进行并完成分碎术,手术平均时间为(136.5±86.3)min(范围95~310min);放置密闭式分碎袋、穿刺器导管及标本置入的平均时间为(22.1±8.9)min (范围18~45min);病灶分碎的平均时间为(33.5±6.5)min(范围20~55min);病灶取出的平均时间为(9.3±3.7)min(范围5~15min);处理密闭式分碎袋的平均时间为(15.4±8.2)min(范围8~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4.5±27.8)mL(范围20~150mL);子宫平均重量为(433.8±204.3)g(范围290~980g);无手术并发症和密闭式分碎袋意外破裂发生;术前术后腹腔冲洗液中均未查见梭形细胞或恶性肿瘤细胞。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分碎术中使用一次性使用内窥镜标本取物袋(密闭式分碎袋)能安全且有效地预防分碎术所致的细胞或组织播散种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扶正解毒法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1例CAP患者,结合患者意愿和主管医师的辨证,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参照指南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正解毒中药,评价疾病和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退热时间,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住院时间、抗生素费用和药品比。结果治疗10天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和发热、咳嗽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完全退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天数、抗生素费用和药品比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出现肾功能损伤的病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4例,调整抗生素治疗后,未特殊干预即好转;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加用扶正解毒中药的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症状,缩减完全退热时间,降低CRP水平,且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通过我院住院医生电子病历系统检索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符合标准病历共521例,在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采用相应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以手足十二针、火针为主,康复训练以运动治疗、作业治疗为主,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20次,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评价疗效。结果:①治疗后总体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软瘫期组与痉挛期组、相对恢复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痉挛期组和相对恢复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青年组与中年组、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对缺血性中风病运动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其疗效可能与运动功能分期、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防范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60例,其中有13例患儿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发生组,47例患儿未发生置管并发症作为未发生组,收集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置管位置、置管时间、导管堵塞、导管部分脱出、是否外部加固、导管尖端达到预期位置、是否连续输液、输注液类型、冲管频率等资料,并采用SPSS20. 0软件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体重1500 g、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为影响新生儿PICC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主要与患儿低体重、外部未加固、导管尖端未达到预期位置、连续输液有关,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带状疱疹病情发展,并分析其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根据有无带状疱疹的出现,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浆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水平以及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带状疱疹病情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D_3~+、CD_4~+和CD_4~+/CD_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D_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带状疱疹病情加重时,机体CD_3~+、CD_8~+水平升高,而CD_4~+水平降低(P 0.05)。结论 T淋巴细胞各亚群在并发带状疱疹的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表达率较高,且与病情程度有关,参与了带状疱疹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ALA-PDT与高频电离治疗生殖器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高频电离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相关炎症因子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27%(40/42)vs 80.95%(3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2.5%(5/40)vs 35.29%(1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0(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1.35±26.17)pg/mL vs(144.72±34.56)pg/mL,(22.47±4.23)pg/mL vs(29.17±5.08)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2(IL-1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65.57±7.32)pg/mL vs(58.26±9.54)pg/mL,(8.69±3.56)pg/mL vs(6.24±2.75)pg/mL,(66.42±3.38)pg/mL vs(57.48±4.0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29%(6/42)vs 33.33%(1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可以通过细胞凋亡及坏死两条途径对生殖器尖锐湿疣进行治疗,安全简便,同时可改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高频电离疗法相比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低,疗效确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