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腋窝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非前哨淋巴结(n SLN)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病中心379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期、行SLN活组织检查之后完成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SLN转移(SLN+)患者共125例,包括70例n SLN转移者(n SLN+组)和55例n SLN未转移者(n SLN-组)。应用χ2检验及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逐步回归法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n SLN转移的关系。结果 44%(55/125)SLN阳性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仅限于SLN。单因素分析显示,n SLN转移与原发肿瘤直径、淋巴结外转移、阳性SLN数目、ER和PR状态有关(Z=-2.075,P=0.038;χ2=8.545,P=0.003;χ2=4.344,P=0.037;χ2=4.216,P=0.040;χ2=6.186,P=0.013)。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外转移、阳性SLN数目≥2枚、PR(+)为n 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4.114,95%CI:1.550~10.919,P=0.005;OR=2.454,95%CI:1.027~5.867,P=0.043;OR=0.370,95%CI:0.165~0.832,P=0.016)。结论淋巴结外转移、阳性SLN数目≥2枚及PR(+)的SLN阳性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n SLN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73例接受住院治疗Ⅰ~ⅢA期≥65岁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特点。结果73例患者中65~69岁有42例,≥70岁有31例。≥70岁患者伴有合并症的比率较65~69岁患者的高(72.4%vs 42.6%,P=0.009),≥70岁患者ER/PR阳性的比率较65~69岁患者的高(80.6%vs57.1%,P=0.045),≥70岁患者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比率较65~69岁患者的高(58.1 vs 26.2%,P=0.045)。中位随访85个月,无病生存率为82.2%,总生存率86.3%。单因素分析发现乳腺癌的无病生存与肿瘤大小(P=0.020)、淋巴结转移(P=0.010)相关,总生存与HER2状态(P=0.001)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老年乳腺癌的预后与年龄(P=0.644)、合并症(P=0.314)、肿瘤大小(P=0.363)、淋巴结状态(P=0.387)、ER/PR(P=0.250)、HER2(P=0.579)、手术方式(P=0.666)、辅助化疗(P=0.787)、放疗(P=0.107)、内分泌治疗(P=0.340)无明显关系。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年龄、合并症、ER/PR、手术方式、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均与DFS和OS无明显相关。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乳腺癌患者ER/PR阳性比率增加,伴有内科合并症多,应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获益程度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照研究肉芽肿性乳腺炎激素治疗后行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微创手术与行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166例,分为微创手术组(观察组)86例及开放手术组(对照组)80例.观察组应用乳腺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在超声引导下切除病灶.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切除病灶,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的乳房切除术(NSM)加一期假体乳房重建的安全性和术后美容效果。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11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接受NSM或全乳切除术联合一期假体乳房重建的8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例接受NSM+假体重建术,36例接受全乳切除+假体重建术。对全部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4~97个月,中位随访36个月。采用Harris乳房评价标准评价术后美容效果,采用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美容效果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后美容效果;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 结果NSM+假体重建组与全乳切除+假体重建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4%(11/45)比22.2%(8/36),χ2=0.055,P=0.815;2.2%(1/45)比2.8%(1/36),P=1.000]。全乳切除+假体重建组术后美容效果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差的例数分别为14、7、9、6例,NSM+假体重建组分别为20、18、5、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26,P=0.104)。NSM+假体重建组的术后美容效果优良率为84.4% (38/45),全乳切除+假体重建组为58.3% (21/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2,P=0.009)。乳腺癌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中,NSM+假体重建组的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及附加关注3个部分评分均明显优于全乳切除+假体重建组(t=2.720、2.585、3.160,P=0.009、0.013、0.004);2组的感情状况及功能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96、1.258,P=0.694、0.212)。共3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NSM+假体重建组有2例(1例乳头、乳晕部位复发,1例为患侧腋窝淋巴结复发),全乳切除+假体重建组1例出现局部复发和纵隔淋巴结转移。2组患者DFS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8, P=0.528)。2组5年OS率均为100%。 结论与全乳切除+假体重建术比较,NSM+假体重建术不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具有较高的美容效果优良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NSM+假体即刻乳房重建术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筛查的BRCA1对乳腺导管内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科2014年1-6月乳腺导管内癌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新鲜组织标本各4例,运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两者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上BRCA1表达的差异,并通过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测BRCA1在70例乳腺导管内癌的表达情况,评估其对导管内癌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提示:BRCA1表达在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差异.免疫组化检测到BRCA1在乳腺导管内癌的阳性率为14.3% (10/70),其表达情况与年龄(P =0.959)、绝经状态(P=0.959)、肿瘤大小(P=0.627)、腋窝淋巴结状态(P=1.000)、HR状态(P =0.958)、HER-2状态(P=1.000)、P53表达情况(P =0.460)无明显关系.BRCA1阴性组的导管内癌伴微浸润的比例高于BRCA1阳性组(P =0.043).中位随访47个月,全组患者无病生存率为97.1%.BRCA1阴性组的无病生存率为96.7%,阳性组为100%,两组的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96.7% vs 100%,P=0.569),两组的总生存率均为100%.结论 BRCA1表达可能不能预测乳腺导管内癌的预后,但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中BRCA1阴性比例高于乳腺导管内癌,BRCA1可能在乳腺导管内癌发生浸润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Ⅰ~Ⅲ期≥65岁乳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接受辅助化疗有47例,未接受辅助化疗有33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特征。结果与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比较,接受辅助化疗年龄轻的患者较多(P=0.005)、伴有合并症较少(P=0.040)、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P0.001)、ER/PR阴性率高(P=0.029)、接受放疗概率高(P=0.005);而在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HER2表达、手术方式、内分泌治疗无明显区别(P0.05)。中位随访期为73个月,辅助化疗组与未辅助化疗组相比,无病生存率(DFS)无明显区别(78.7%vs 90.9%,P=0.147),总生存率(OS)也无明显区别(83.0%vs93.9%,P=0.098)。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获益不明显,但对于年纪较轻、伴有合并症较少且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ER/PR阴性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应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获益程度选择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的发生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明确。研究显示表观遗传学改变(Epigenetics)所导致的基因表达异常也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表观遗传学改变是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的变化,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重塑、基因组印记以及非编码RNA等。乳腺腺的DNA甲基化是常见的分子事件,具有独特的DNA甲基化特征,既往的研究发现DNA甲基化可以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分型、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本文将对DNA甲基化在乳腺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治疗化疗后末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化疗后出现末梢神经炎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给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40m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86例给予维生素B6片60mg,口服,3次/d,两组用药直至化疗结束,并分别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末梢神经炎的缓解率为80.2%,明显高于对照组(8.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可缓解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末梢神经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分期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1年11月至2006年11月住院的病灶位于乳腺内侧或中央区的乳腺癌患者52例,常规乳腺癌切除术后行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分析术后病理分期的改变,计算术后的无病生存率。结果52例患者中内乳淋巴结转移20例,占38.5%。其中单纯内乳淋巴结转移6例,占11.5%;腋窝淋巴结转移1~3枚且内乳淋巴结有转移的5例,占9.6%;腋窝淋巴结转移4~9枚且内乳淋巴结有转移的3例,占5.8%,腋窝淋巴结转移≥10枚且内乳淋巴结有转移的6例,占11.5%。共有20例(占38.5%)乳腺癌患者在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术后区域淋巴结分期发生改变。术后1年无病生存率100%,2年无病生存率94.3%,3年无病生存率86.2%。结论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不仅可帮助明确乳腺癌的病理分期,以指导治疗,而且对于中央区和内侧病灶的乳腺癌患者还可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