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王毓  杨佩才  袁琪  谢朝勇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2):1197-1201
目的 评价有效控制肠道线虫病项目的防治效果,分析流行趋势的动态变化,为调整肠道线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19年南京市肠道线虫病监测数据、以及实施驱虫服药、健康教育、农村改厕等防治策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9 年,南京市共粪检191 172人次,检出肠道线虫阳性感染2 596人次,年平均感染率为1.36%,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逐年下降趋势(P<0.01)。南京市肠道线虫感染以蛔虫、钩虫、蛲虫、鞭虫为主,且以轻度感染为主,共计2 345例(占96.98%),感染人数分别为1 724例、564例、179例和129例,感染率分别为0.90%、0.30%、0.09%和0.07%。以2001年的人群感染率最高,为7.00%,2018年和2019年的感染率最低,均为0.01%,各年份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南京市儿童蛲虫病专项监测累计检查儿童 114 940人次,阳性感染者 500人次。儿童蛲虫感染率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0.01)。截至2019年12月,南京市已累计服药驱虫923 750万人次,人群肠道线虫病卫生知识知晓率大于90%,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9.99%。结论 南京市有效控制肠道线虫病防治项目取得显著效果,但仍需不断完善肠道线虫病的监测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适时调整防控策略,有效巩固肠道线虫病的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ICU留置导尿管病人不同更换周期对尿路感染阳性率及导尿管内腔细菌茵落计数的影响,为临床合理选择更换导尿管时间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导尿管更换时间不同,将病人随机分为每周更换组(A组)和2周更换组(B组),共63例。在病人留置导尿管当天、第7天、第14天,分别采集晨起清洁中段尿,进行尿培养、尿常规检测。无菌剪刀留取导尿管膀胱内段气囊处2cm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结果]A组尿培养阳性率为29.03%,B组尿培养阳性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7);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真菌在两组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义(P〉0.05);两组导尿管内腔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A组导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1.92%,B组导尿管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1.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结论]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可2周更换1次导尿管。  相似文献   
43.
探讨用3-磷酸甘油脱氢酶偶联法测定血清中醛缩酶(ALD)活性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体系的终末浓度:TEA100mmol/L,FDP4mmol/L,碘乙酸0.22mmol/L,NADH0.26mmol/L,GDH≥1000U/L,TPI≥1500U/L,LD≥1000U/L。最适pH在7.8~8.0,Km为7.2×10-3mmol/L。批内CV:酶活性在7.34U/L和65.06U/L时,CV分别为5.7%和1.4%;批间CV:酶活性在11.89U/L和100.08U/L时,CV分别为6.0%和3.3%,酶活性线性范围至少可达180U/L。健康人60名,ALD活性为4.53±1.17(x±s)U/L,男女两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本文对TEA-HCl(pH8.0)、Tris-HCl(pH8.0)和Colidine-HCl(pH7.5)三种缓冲液用于ALD活性测定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TEA缓冲液中所测ALD活性最高;TEA和Colidine两种缓冲液的浓度在25~150mmol/L范围内对ALD活性无影响,Tris缓冲液在50mmol/L时测得酶活性较高,缓冲液浓度过高或过低,酶活性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4.
1993年8月19日至22日,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于长春市白求恩医科大学召开第一届全国临床酶学学术交流会,全国检验界专家学者130余人出席会议,交流学术论文160余篇,反映了这一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部分达到了国际水平.会议在广泛交流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酶催化活性浓度测定的总则”和“酶测定的质量控制”.8月22日后,中华检验学会副主任委员杨振华教授主持召开  相似文献   
45.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6.
1984年,我们购进一台南京分析仪器厂的GDY-3000型等电聚焦电泳仪。该仪器配套一台温州变压器工厂的DDC-1型低温浴槽,用以制冷凝胶板、保持凝胶温度在4~6℃,防止在高压聚焦电泳过程中产  相似文献   
47.
WHO 推荐的血红蛋白测定的HiCN 方法,近10多年来在我国各级医院的检验工作中虽已逐渐推广应用,但人们对于HiCN 试剂中氰化钾的毒性及测定废液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一直颇为担忧,希望建立一种既无毒性,  相似文献   
48.
中国海洋中药材品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流通领域中海洋中药材的商品状况,为海洋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和质量管理对策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以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安国、亳州、清平、玉林)为主要基地,通过药市直接调查、走访药商、考察药材加工厂、文献与网络信息调研等途径,调查海洋中药材市场状况。结果 海洋中药材在中药材市场流通的品种有78种,其中常见品种50种,大宗品种18种;市场流通混乱,大多海洋中药材基原生物不清,销量和资源量也不清;替代品、混淆品、伪品以及掺假等普遍存在。结论 在中药材市场上,海洋中药材品种少,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急需开发新药材品种,提升质量标准,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与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49.
目的 从中国南海花柳珊瑚来源真菌 Aspergillus candidus (RA16-10) 中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方法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并分析化合物,运用核磁、质谱等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卤虫致死、藤壶幼虫致死等活性评价。结果 从 Aspergillus candidus中分离鉴定了3个黄酮类化合物 (1~3) 和1个三联苯类化合物 (4) ,其中含有氯原子的黄酮类化合物 1 和3是自然界中极其罕见的化合物;化合物 1 和2 显示出强的藤壶幼虫Balanua amphitrite致死活性,其LC50值分别为1.11 μg/mL和1.39 μg/mL,这是首次报道该类化合物的藤壶幼虫致死活性。结论 从中国南海花柳珊瑚来源真菌Aspergillus candidus (RA16-10) 中筛选发现了2个具有显著的藤壶幼虫B. amphitrite致死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开发成为防污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50.
<正>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同步放化疗进行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可提高放疗敏感性,改善放疗效果,有效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1]。而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已由单一顺铂类增加到诸如卡铂、阿霉素、奥沙利铂、丝裂霉素、健择和希罗达等。化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逐年增多[2]。由于抗肿瘤药物对人体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均有抑制作用,医护人员若不注意职业防护,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