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患者男性,26岁.主因突发性左耳听力减退伴发作性眩晕、耳鸣8天,于2018年9月7日入院.患者8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听力下降,伴眩晕、呕吐3小时并持续性左侧耳闷、耳鸣.发作当日于当地医院就诊,纯音电测听检查提示左耳低频听力下降,频率为125 Hz、250 Hz、500 Hz、1 kHz、2 kHz、4 kHz和8 k...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氟桂利嗪治疗前庭型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半年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连续就诊的眩晕患者,经筛选符合确诊及可能诊断前庭型偏头痛的患者共97例,其中男19例,女78例。予以氟桂利嗪5-10mg每晚口服。根据患者症状缓解程度给予1个月到3个月的疗程。结果患者服用药物后随访3月39例(40.2%)自觉无头晕发作,41例(42.3%)患者服用药物后仍有头晕发作但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剩余17例(17.5%)无明显改善。结论氟桂利嗪可以有效治疗前庭型偏头痛,安全性也很高。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在正常人群中的正常参考值和影响因素。方法使用Bio-logic Navigator RRO听性脑干反应诊断系统进行颈性C-VEMP测试,分别进行3种体位测试,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0例健康志愿者接受了C-VEMP测试。扭颈测试体位双侧P1潜伏期、N1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双侧波幅数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侧波幅普遍高于右侧。伸下颌测试体位,双侧P1潜伏期、N1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双侧波幅数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侧波幅普遍高于右侧。收下颌测试体位,双侧P1潜伏期、N1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双侧波幅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即双侧波幅相仿。扭颈、伸下颌和收下颌3种测试体位校准前后,波幅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双侧反应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结论 C-VEMP影响因素较多,使用收下颌测试体位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尽管校准存在理论必要,但是实际校准对整体而言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策略处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2019年1—7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129例BPPV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在线完全随机化分至前庭康复组、倍他司汀组及对照组(空白),每组43例。前庭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倍他司汀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12 mg/次,每日3次)4周;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入组后4周、8周时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日常活动与社会参与功能,采用前庭活动与参与量表(vestibular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 measure,VAP)测量,次要指标为基于感觉统合试验(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的平衡功能以及残余症状的持续天数。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VAP量表得分随时间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但前庭康复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分组比较,前庭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3.88,χ2=18.29,P<0.01);倍他司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0.96,χ2=1.16,P=0.28)。三组患者平衡功能随时间呈现恢复趋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df=2,P>0.05);前庭康复组和倍他司汀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均为14 d,对照组为19 d,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Mantel-Cox)test;χ2=1.82,df=2,P=0.40]。结论前庭康复可以显著改善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的日常活动与社会参与功能,对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和促进平衡功能恢复的效果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前庭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9月确诊为前庭型偏头痛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71岁,平均42.2岁。结果男女比例为1:4.1,30—60岁是发病高峰。33.3%(34/102)有家族发病史。眩晕多数为数月发作1次,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到数日。76.5%(78/102)能提供可能的诱因,14例主诉怕冷。只有9.8%患者主诉头痛。14例变动体位诱发眩晕,28例有晕车史。79例听力正常;28例完成平衡台检查,前庭功能17例正常、11例异常。随访中5例为继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例完成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结果均正常。84.3%患者曾误诊,多为梅尼埃病。35例仅采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避免触发因素控制症状,67例采用药物治疗。结论前庭型偏头痛患者常不主诉头痛,容易漏诊、误诊,认识偏头痛伴随症状有助诊断。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结合药物治疗,眩晕和头痛都可迅速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6.
鼓膜穿孔修复机制与干细胞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鼓膜上皮移行和增殖的特点,穿孔修复的组织学变化,鼓膜穿孔的自然修复机制.介绍目前上皮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讨论鼓膜上皮干细胞的定位特点,干细胞在鼓膜穿孔修复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技术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7.
颞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颞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5年来收治的22例颞骨LCH,研究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随访1~15年,进行生存分析和无病生存率的Log-rank检验.结果 22例中1例为多系统高危组,3例为多系统低危组,18例为单系统组.临床表现以耳部为主,颞骨CT见大范围的溶骨性骨质破坏.22例患者的误诊率为72.7%(15/22).所有患者采用不同组合的综合治疗,随访1~15年,存活21例(95.5%),死亡1例(4.5%),后遗尿崩症、侏儒症、癫癎各1例,单耳听力严重下降2例,后遗症发生率22.7%(5/22),多系统组与单系统组无病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7,P<0.05).结论 颞骨LCH多数累及单系统,以耳部临床表现为主,易误诊,治疗方案宜根据受累系统来选择,单系统组预后明显好于多系统组. 相似文献
28.
患者 ,男 ,60岁。因声嘶 2个月余入院。主诉夜间常咳嗽 ,无呼吸困难、痰中带血及明显吞咽困难等症状 ,入院前 1周起进干硬食物有时觉梗阻。体检 :双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甲状腺未扪及肿大 ,左侧环后区软组织块状肥厚 ,以致喉体有偏斜 ,喉部及梨状窝无明显异常。胸部CT :肺及纵隔无明显异常。颈侧位加食管吞钡X线摄片示环后软组织稍增厚 ,双侧梨状窝无明显充盈缺损 ,但钡剂主要自右侧下行。喉部横断面增强后CT示环后区软组织明显增厚、增强。喉软骨未见明显异常。未及颈部肿大淋巴结。纤维喉镜 :左侧环后区有一肿块 ,表面尚光滑 ,左侧… 相似文献
29.
鼓膜外伤性穿孔自然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鼓膜不同类型穿孔的自然修复过程,探讨鼓膜穿孔的修复机制。方法50只(100耳)大鼠,鼓膜完整,随机分5组,每组10只:①鼓膜紧张部中央2.5 mm穿孔;②鼓膜紧张部中央1 mm小穿孔;③紧张部后方边缘性穿孔;④紧张部3/4切除后铬酸烧灼锤骨柄;⑤松弛部中央1.5 mm穿孔。光镜下观察鼓膜穿孔修复的组织改变。结果 鼓膜紧张部穿孔后早期上皮退缩,锤骨柄和鼓环处上皮细胞增殖,上皮细胞的增生还出现在远离穿孔的正常鼓环区域。纤维层的增生晚于上皮层,上皮细胞的堆积首先封闭穿孔,不同大小穿孔的愈合时间差别无统计意义。单侧耳鼓膜穿孔,健侧耳鼓膜无明显变化。鼓膜后方边缘穿孔的上皮细胞未进入鼓室,破坏锤骨柄上皮后穿孔仍可愈合;松弛部穿孔愈合快,伴有紧张部鼓环上皮增殖。结论 鼓膜紧张部的穿孔修复依赖于上皮细胞的移行,细胞的增殖中心位于鼓环和锤骨柄,中耳手术对鼓环和锤骨柄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梅尼埃病的诊断过去一直缺乏客观依据,钆增强颞骨MRI检测内淋巴积水技术的应用使得在临床上确诊梅尼埃病成为可能。本文描述了钆增强MRI检测梅尼埃病内淋巴积水的研究背景与相关基础、临床操作方法、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对梅尼埃病临床研究的影响,还介绍了其他内耳疾病的内淋巴积水检测情况。钆对比剂投放的方法包括鼓室注射法和静脉注射法,前者药物从鼓室经过卵圆窗的镫骨环韧带和圆窗膜、以及从血液经中轴的Schwalbe耳蜗血管球等通道进入内耳外淋巴腔隙。图像采集一般采用基于3T磁共振成像仪的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3D-FLAIR)脉冲序列,图像重建采用实部数据或幅度重建算法。经鼓室注射投放钆效果较好,临床适用人群广泛,但对操作要求较高;静脉注射钆对比剂的操作方便,但是内耳增强效果总体欠佳,且有潜在的肾脏毒副作用,肾脏功能不良者无法接受该检查。内淋巴积水程度的评估方法包括半定量的各个分区面积或体积比值法和形态学判定法,其中半定量法存在较大误差,形态学判定法使用较为简便,但是,前提条件是要排除潜在的技术性问题导致的假阳性。近期报道的新的形态学判定法有较大改进,其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钆增强MRI检测内淋巴积水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国内外梅尼埃病的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